這條進攻路線,最大的優勢就是,沿途有鐵路與公路做依託,不存在後勤保障跟不上的問題。

其實,只是從奧倫堡向東到東望洋港口城市的巨西第一干線鐵路,就擁有支援500萬大軍作戰的運力。

要說的話,這也是巨大陸與西大陸戰場上,最為重要的一條幹線鐵路!

在上次大戰中,帝國陸軍吃夠了後勤保障不給力的苦頭。

最初兩年,帝國陸軍一直因為後勤保障不到位,沒有在巨大陸戰場上取得突破。直到海軍攻入了墨海,在高加索山脈的北面,也就是枷鎖陸橋登陸,打通了海運航線,才解決後勤保障不給力的問題。

帝國陸軍在大戰結束後痛定思痛,投入巨資在巨大陸修建鐵路與公路,以求解決物資運輸的困難。

當然,這也跟駱沙聯邦共和國在戰後的大發展有關。

要說的話,從帝國東部港口城市延續到墨海港口城市新羅西斯克,總里程超過了1萬千米的巨西第一干線鐵路,從一開始就是按照全球大戰的標準建造,在沿途修建了數十個列車集轉中心。

控制這條鐵路,就等於控制了世界島北部的大動脈!

有趣的是,積極推動修建第一干線鐵路的不是帝國陸軍,而是東駱沙。

東駱沙在戰後迅速復興,只用35年就超過了底子更好的西駱沙,實現工業化的第一桶金就來自這條鐵路。

修建鐵路需要的鋼鐵與水泥,以及鐵路修通之後帶來的貿易,都是東駱沙能實現騰飛的關鍵因素。

如果沒有這條鐵路,東駱沙恐怕還是蠻荒之地。

只是,誰都不能否認第一干線鐵路的軍事價值。

在理論上,只是靠這條鐵路,就能夠支援500萬軍隊在前線作戰,那麼打下葉堡也就不再是難事。

攻佔葉堡的意義到底有多大,卻一直存在爭論。

葉堡只是洛克聯邦共和國的行政首都,名義上的首都依然是莫薩,而且在東莫薩設立了名義的總統府。

關鍵還有,葉堡在洛克聯邦共和國也只是行政首都。

在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之後,葉堡早就不是駱沙聯邦共和國唯一的中心城市了。

雖然靠行政首都的地位,葉堡依然是東駱沙人口最多的城市,但是在十多年前,南面的阿斯特拉罕與面向西駱沙的薩馬拉已經在經濟規模上超過了葉堡,而工業產值,一直以車里雅賓斯克為重。

排除政治因素,就算佔領了葉堡,也未必能夠讓駱沙聯邦共和國投降。

此外,軍事上的意義也不大。

連線東西方的第一干線鐵路,其實在葉堡南面幾百千米之外,中間還隔著車里雅賓斯克等大城市。

也就是說,就算佔領了葉堡,也無法把葉堡當成向東進軍的基地。

繼續向東推進,也用不著去攻打葉堡!

在40多年前,帝國陸軍就沒有北上攻打葉堡,而是選擇了繼續向西突擊,集中兵力向跋窟推進。

要往根本上說,葉堡的軍事價值,其實是充當烏拉爾山東邊的橋頭堡。

因為在現代戰爭中,烏拉爾山的軍事價值大不如前,所以葉堡也早就失去了當初的戰略地位。

現在的葉堡其實是一座以行政為主的資源城市。

如果沒有數百年的沉澱,葉堡早在工業化浪潮當中被其他新興城市超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