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裝備上的差別並沒有太大影響。

按照陸戰隊的裝甲營在8月1日夜間展現出的突擊力量,帝國陸軍2個裝甲師,足夠解放科威特。

用施授良的話來說,只要後勤保障跟得上,再各增強一個航空旅,他就有把握用這兩個師打到巴格達。

這不是在吹牛。

不說別的,算上陸戰隊的2個裝甲營,有1000餘輛“ZT99”系列的主戰坦克,而伊拉克陸軍的T72M總共都沒這麼多。即便在巨大陸戰場上,1000餘輛主戰坦克都可以發動一次戰役級別的大縱深突擊行動了。

要說的話,關鍵是後勤保障。

這也是帝國陸軍沒有派遣更多地面部隊參戰的頭號原因。

後勤保障沒法跟上,派再多部隊去沙烏地,都只能在後方看熱鬧。

只是依靠帝國陸軍,肯定沒法解決後勤保障的問題。

關鍵就是,在新月地區的荒漠裡,根本就沒有解決後勤保障所必須的交通設施,尤其是鐵路。

不管是在西北戰區,還是在西部戰區,帝國陸軍的後勤保障體系,全都是建立在花了幾十年才營建起來的基礎設施之上,而且總體上處於戰略防禦態勢,也就不存在後勤保障跟不上的問題。

就拿西北戰區來說,在上次大戰之後,帝國以戰後重建之名,透過“廉旭升計劃”為駱沙聯邦共和國提供數百億金元的援助。在此後幾十年裡,駱沙聯邦共和國修建了上萬千米的鐵路與數萬千米的公路。

和平時期,這些基礎設施是駱沙聯邦共和國的經濟支柱。

戰爭時期,上萬千米的鐵路與數萬千米的公路,將成為軍事運輸的大動脈,成為帝**隊作戰的底氣。

可惜的是,波沙灣這邊沒有這麼好的條件。

這也是需要眾多盟友參加地面作戰的關鍵所在。

在答應出兵參與地面作戰行動的7個盟國當中,就只有高巨王國、岱曼王國與巴鐵派了作戰部隊,其他4個國家派遣的都是後勤保障部隊。事實上,只有高巨王國答應出兵攻打伊拉克,而且承諾會在地面戰爭開始前,至少會向前線部署一個裝甲旅,並自行完成運輸等方面的工作。

出於後勤保障,丁鎮南把高巨王國的這個旅留在了濱海地區,沒有讓其跟隨帝國陸軍的裝甲部隊作戰。

結果就是,名義上有幾十萬大軍,其中的30多萬都是“後勤保障部隊”!

這種局面,也直接決定了地面戰爭的規模。

說得直接一點,除非帝國當局答應投入更多的兵力,增派幾個師,不然得把地面戰爭的範圍控制在科威特周邊。

去打下巴格達?

別看施授良是信心滿滿,可是真要以此為目的,他會在第一時間飛回帝都,向首輔哭訴兵力不夠。

不是說他膽怯,而是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必然會在地面戰爭當中遭受更大的傷亡。

優秀統帥,絕對不會讓統帥的官兵去做沒有意義的犧牲。

其實,施授良一向就以護短出名。

2個師的兵力,即便是解放科威特都顯得有點捉襟見肘。

關鍵就是,不可能為解放科威特而解放科威特。

說得直接一點,不能因為只為解放科威特,就只盯著科威特,把作戰範圍嚴格限制在科威特境內。

做策劃的時候,丁鎮南就多次提到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