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還有戰鬥機可以用,他能夠立即重返戰場。

可惜,暫時沒有可用戰鬥機。

交戰過程並不複雜,跟過去幾年在“西進”演習當中採用的戰術,而且是最基本的戰術幾乎如出一轍。

在超視距空戰階段,只是位於邊境線中段的2個“戰11B”戰術單位,8架重型戰鬥機前後三次開火,就擊落了34架伊拉克戰鬥機。進入到格鬥階段,2個“戰10B”戰術單位的8架中型戰鬥機取得9個戰果。到最後,在該方向上,只有大約10架伊拉克戰鬥機僥倖逃脫。

晚了大概15分鐘,在邊境西段,第二場空戰打響。

這場戰鬥,更加沒懸念。

在遭到4架“戰11B”兩輪攔截,總共15架戰鬥機被擊落之後,剩餘的伊拉克戰鬥機全都轉向逃逸。

因為伊拉克戰鬥機迅速飛離了禁飛區,所以指揮戰鬥的聯隊長下達了收兵命令。

按擊落58架敵機計算,有49架是被中程空空導彈在視距外擊落,只有9架被格鬥導彈擊落。

至於航炮,連使用的機會都沒有。

這是空戰史上,中程空空導彈首次唱主角,超視距空戰首次超過了視距內空戰。

被全球各國空軍吹了幾十年的視距外空戰,總算是修成正果。

只是,問題也非常突出。

在這份由聯隊長直接提交的戰報當中,重點提到兩種中程空空導彈的表現,並且要求儘快用“KK12”全面取代“KK6”。

道理就是,在49個戰果中,屬於“KK12”的就有42個!

“KK12”取得的戰果高達“KK6”的6倍!

關鍵還有,12架重型戰鬥機,總共也就發射了56枚“KK12A”,單發命中率達到了驚人的75%。

“KK6F”呢?

發射了40枚,只擊落7架敵機,命中率不到17%。

兩種導彈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可以說一目瞭然。

按聯隊長的評價說,如果不是提前裝備了足夠的“KK12A”,格鬥階段的戰鬥必然更加兇險,損失肯定是在所難免。

其實,此後透過審訊抓獲的伊拉克飛行員,也能證明這一點。

伊拉克空軍採取的戰術,就是用數量彌補戰鬥力的不足,盡最大的力讓空戰進入到格鬥階段。

簡單的說,只要有足夠的戰鬥機頂住梁夏空軍的“三板斧”,就能在格鬥空戰當中獲得兵力優勢。

其實,在波伊戰爭期間,伊拉克空軍就用這種戰術來對付裝備了F14A的波伊空軍,還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格鬥空戰中,擁有兵力優勢的一方,肯定能夠佔便宜。

可惜的是,時代早就不同了。

再說,兩伊戰爭期間的空戰,早公認是用最沒有技術含量的戰術在使用全世界效能最好的戰鬥機。

結果就是,在連續遭到迎頭痛擊之後,剩下的伊拉克戰鬥機飛行員早就嚇破膽,根本就不敢戀戰。

在第二場戰鬥當中,就是因為覺得沒勝算,後方指揮官才下達了撤退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