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淡化處理(第2/3頁)
章節報錯
其實,戰鬥重量體現得最為明顯。
“ZT55”的標準戰鬥全重只有38噸,按照中型坦克的標準設計,只是後來取消了重型坦克,才稱為主戰坦克。“ZT80DG”的戰鬥全重44噸,屬於較輕的主戰坦克,比同時代的紐蘭坦克輕了差不多10噸。
到了“ZT99A”,戰鬥全重一下就達到了56噸,而且“ZT99B”增強了防護與火力,戰鬥全重超過58噸。同時代的第三代主戰坦克,比如T72,戰鬥全重才41噸,出口型的還要輕一點。
事實已經證明,在新式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面前,坦克的外形設計已經不是關鍵。
T72的卵型炮塔,並沒有增加穿甲彈的跳彈率,而且所獲得的額外等效防護厚度,在威力巨大的穿甲彈面前根本就沒有意義。
相反,用在“ZT99A”上的複合裝甲的防護能力得到了證實。
返回臨時據點之後,陸戰隊的官兵才發現,有一輛“ZT99AL”被伊拉克坦克打出的穿甲彈擊中。雖然沒辦法知道那枚穿甲彈是來自T72M,還是T62,但是有一點能夠肯定,安裝在“ZT99AL”車體上首的複合裝甲幾乎完美的擋住了這一炮,不但沒有被打穿,背板也完好無損。
用該坦克駕駛員的話說,當時只是感到坦克猛的震動了一下,因為沒什麼大礙,也就沒有停下來檢查。
此後,這輛坦克在更換了車體正面的幾塊裝甲板後,就恢復了戰鬥力。
這還不是全部。
到了次日上午,也就是5日清晨,丁鎮南一覺醒來,才得知,陸戰隊在昨晚把一輛沒受到嚴重損壞的T72M拖了回來。
其實,那輛T72M只是發動機出了故障,在停下之後沒有能夠重新啟動。
結果就是,在陸戰隊突然殺出來,而且連續幹掉幾十輛坦克戰車之後,該坦克的車組成員嚇破膽,都當了逃兵。
巧合的是,車長在慌亂之中,把煙幕彈當成燃燒彈丟進了坦克駕駛艙。
結果就是,該坦克幾乎完好無損的落到了陸戰隊的手裡。
因為事關重大,而且時間非常的緊迫,所以劉尊山沒有立即請示,而是親自帶著幾輛坦克越過邊境線,把那輛T72M拖了回來。在藏好之後,才聯絡了丁鎮南,讓他安排運輸機把繳獲的坦克送走。
要說的話,這是帝國獲得的第一輛完整版的T72坦克。
丁鎮南不敢有絲毫大意,立即就著手安排。
當天上午,這輛坦克就被送上一架運送“神箭手”防空系統的“運10B”,對外宣稱是戰損坦克。
在訊息走漏出去後,西陸集團的新聞媒體堅持宣稱,開戰後不久,就有“ZT99AL”在戰鬥當中被T72M摧毀,梁夏帝國一直不肯承認有“ZT99AL”戰損,是為了在國際市場上推銷這種坦克。
後來,就是透過這輛T72M,帝國對西陸集團,準確說是駱沙民主共和國的坦克有了更加直觀的瞭解。
按照帝國陸軍做的測試,T72M就算用駱沙民主共和國的制式穿甲彈,也需要把交戰距離縮短到1200米,才有約50%的機率擊穿“ZT99AL”的車體與炮塔正面裝甲。如果使用出口穿甲彈,就算把交戰距離縮短到800米,也未必能擊穿“ZT99AL”的正面裝甲,更別說在2000米的距離上了。
此外,出口型的T72M,採用的是形同虛設的“夾心餅乾”式的符合裝甲。
在夾層裡面填充的竟然是石英砂。
沒錯,也就是玻璃!
透過實彈測試,T72M炮塔正面裝甲的等效厚度僅300毫米,車體為250毫米,防護效果僅相當於第二代主戰坦克。
要說,就連第二代主戰坦克都比不上。
帝國的“ZT80DG”就算沒有披掛反應裝甲,炮塔正面等效防護厚度都有400毫米,車體正面達到了350毫米。
此外就是,T72M的那門125毫米坦克炮,其實就是帝國的48倍徑坦克炮的翻版。
要說,這不是什麼秘密。
大戰之後,特別是在三足鼎力的局面形成之後,西陸集團在東邊,始終保持著戰略進攻勢頭。
不是說西陸集團的軍事實力更加強大,而是對弱小一方來說,進攻或許有勝算,而防守肯定沒有。
用廉旭升的話來說,西陸集團在開戰初期主動發起進攻,或許還能贏得完成戰爭動員的時間,如果從開始就以被動防禦為主,帝國陸軍裝甲部隊就能在其完成動員之前推進到白林城外。
正是如此,駱沙民主共和國在主戰武器口徑上,一直堅持向梁夏帝國看齊。
理由就是,在大規模的戰略進攻當中,駱沙民主共和國的地面部隊未必能夠獲得充足的後勤保障,肯定要面對彈藥補給跟不上的問題,如果能夠使用繳獲的彈藥,就能大幅度的減輕後勤保障的負擔。
當然,也由此產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西陸集團有兩套標準的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