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陸戰之王(第2/3頁)
章節報錯
整個大戰期間,坦克炮對1000米外目標的命中率不到20%,在動對動的情況下連一成都沒。
上一代的“ZT80”都沒有真正意義的動對動射擊能力,而在靜對動的情況下,命中率不到50%。
也就是如此高的命中率,讓由坦克主導的裝甲戰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
此外,由熱成像夜視儀賦予的強大的夜戰能力,也首次讓裝甲部隊獲得了在夜間發起突擊的能力。
準確的說,是提高了夜戰的門檻,讓夜晚成為了掌握先進技術一方的主場。
總而言之,正是技術的進步,讓坦克效能突飛猛進,並由此讓裝甲戰術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
也就是在“ZT99”問世後,帝國裝甲部隊才開始由多向精轉變。
在此背景之下,陸軍才更加重視以武裝直升機為首的航空兵。
用陸軍將領的話說,過去是依靠海量的坦克對付敵人的鋼鐵洪流,而在坦克不夠用的情況下,就只能指望以反坦克為主的武裝直升機,也就是憑藉航空兵提供的打擊力量來彌補裝甲力量的不足。
當然,很多人都忽視了一個更關鍵的問題。
導致陸軍裝甲部隊由多向精轉變,根源是在成本上,也可以說是錢的問題。
“ZT99A”的出廠價幾乎是“ZT80DG”的兩倍,日常維護成本也高出了50%,全壽命費用更是貴得離譜。
單價貴了,自然就只能少買一點。
此外,坦克變貴了,反到讓陸軍覺得十分昂貴的武裝直升機顯得平易近人,也就更容易接受。
雖然“ZT99”系列的採購數量已經超過了7000臺,看上去很多,但是從正式列裝至今已經有13年,而同樣是在13年時間裡面,“ZT80”的產量超過2萬臺,而“ZT55”更多達3萬臺。
可見,“ZT99”的相對產量其實並不多。
要說的話,也正是因為採購價格過於昂貴,所以陸戰隊在等了10多年後,才下定決心採購“ZT99AL”。
最不需要擔心的就是“ZT99A”的戰鬥力,最需要擔心的就是2個營總共才68輛。
其實,這也是“指10A”體現價值的地方。
沒有“指10A”提供的戰場資訊,就必須部署更多裝甲部隊,也就肯定需要動用更多的主戰坦克。
有了聯合指揮機提供的資訊,可以減少防禦部隊的數量,或者用相同部隊的數量守衛更長的戰線。
簡單的說,就是由固守陣地防禦戰術,轉變為機動防禦戰術。
到達前線之後,部隊就開始向北運動。
按照“指10A”提供的戰場資訊,一支伊拉克的裝甲部隊正在向邊境運動,而且該部隊來自巴格達南面的納西里耶,因此有理由相信那是共和國衛隊的精銳部隊,很可能裝備了最新式的T72坦克。
此外,這支裝甲部隊的規模非常龐大,坦克至少都有100輛。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丁鎮南收到了由施授良從聯合部隊司令部發來的訊息。
首輔已經批准,將立即向哈立德國王軍事城部署“神箭手”遠端防空系統,還會提前部署以“戰16A”為主的遠端打擊部隊。
為此,施授良讓丁鎮南儘快回去。
部署防空系統的事情不需要丁鎮南去操心,但是打擊伊拉克導彈發射車的行動,肯定需要丁鎮南擬定作戰方案。
按照施授良的意思,在“戰16A”機群到達後,就得考慮提前發起針對彈道導彈部隊的空中打擊行動。
也就是說,需要對作戰部署做出調整。
前後也就這麼幾天,根本就耽擱不得。
“長官,我們到了。”
聽到車長提醒,丁鎮南才注意到,指揮車已經停了下來,幾名隨行的官兵已經下車,正忙著把通訊器材搬下去。
這裡就是前線!
往北大約2000米,就是沙烏地與伊拉克的邊境線。
說是邊境,其實什麼都沒有,能夠辨認的標誌,也就是每隔1千米一座用岩石雕刻成的界碑。
下車之後,丁鎮南在一名營部參謀帶領下,爬上前方的沙丘。
那名參謀還帶了一具微光夜視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