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立德國王軍事城北面,邊境線以南大約50千米,被戲稱為“美女之家”的2號臨時據點。

在取名字方面,陸戰隊還是那麼奔放。

上次大戰當中,陸戰隊把傷亡了近3萬官兵的塞島稱為“天堂”,把同樣透過血戰打下的中轉島稱為“陽光海灘”。

在這個方圓上百千米都杳無人煙的鬼地方,最不可能出現的就是美女。

說是臨時據點,實際上是一座設施齊備的軍營。

與正規軍營比,唯一的區別就是,所有營房都是用工程板材搭建,看上去跟建築工地上的工棚差不多。

當然,只是看著差不多。

這些軍用營房,全都採用高質量複合板材,在乾燥的波沙灣地區能使用幾十年,不需要擔心老化材料問題。

此外,所有的營房都是超標規格。

簡單的說,一個雙人士兵宿舍佔地面積高達20平方米,隨時可以透過增設床鋪來擴大容量。

與以前的軍營相比,用工程板材搭建軍營,絕對算得上是軍事工程領域的進步,其實也是在戰場上買來的教訓。

波伊戰爭期間,帝國軍隊吃夠了營地的基礎設施落後的苦頭。

當時,使用的最多的是在大戰期間流行的帆布帳篷。

在波伊國北部地區,只要到雨季,駐軍就別想過上安穩日子,不止是帳篷經常漏雨,營地裡面更像是中世紀的西方城鎮,到處是淤泥,還經常因為清潔衛生沒做到位,導致非戰鬥減員。

按非官方統計,因為流性疾病導致的非戰鬥減員佔到部隊減員總量的四分之一!

為了支援前線,像“黃連素”與“氟哌酸”等用來治療腸炎的藥物還經常斷貨。

也就是在這場戰爭之後,帝國軍隊是痛定思痛,投入資金研製了能夠防水隔熱,而且易於拼裝的新式工程板材。

要說的話,最大的好處,其實是易於拼裝。

所有的板材都是標準件,而且按地板、牆板與天花板分成了幾種規格,並且採用統一的介面。

在不使用大型工具的情況下,2名士兵能夠在半個小時之內,搭建一座最多供12人居住的宿舍。

這個效率,在以往是不敢想象的。

從直升機上面俯瞰,這些營房就像是擺放整齊的豆腐塊。

如果說有什麼欠缺的話,就是少了製冷的空調。

大概是營房裡面太悶熱,大部分官兵都在外面露宿,在營房外面的空地上,擺滿了官兵自帶的沙灘椅。

其實,在日落之後,這裡沒什麼娛樂活動。

畢竟是剛剛建立起來的臨時據點,很多設施都還在搭建當中,別說是娛樂設施,連餐廳都沒有弄好呢。

從直升機上下來後,丁鎮南就看到了一身戎裝的劉尊山。

兩人不是朋友,不過算得上是老相識。

當年,劉尊山從斯里蘭卡回來之後就拿推薦信,到帝國聯合軍事學院深造,為今後晉升提供有利條件。

其實,這也是不成文的規矩。

只要是參與過實戰,在戰鬥當中有傑出表現的軍官,都有機會獲得到聯合軍事學院進修與培訓的機會。

當然,也可以透過這些軍官,把現代戰爭的特點介紹給那些沒有上戰場的學員。

說得直接一點,其實是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