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就是,壓力集中到了空軍的身上。

哪裡想到,前兩次交手,空軍均大敗虧輸。

如果說天前的那場戰鬥是意外,畢竟“超級軍旗”不是戰鬥機,而是機動性並不出色的攻擊機。

那麼上午那場戰鬥,就沒辦法解釋了。

兩架做好充足準備的g29竟然在主動出擊的時候被擊落,關鍵是,直到被擊落都沒獲得開火機會。

按照哈里里的說辭,是遭到偷襲。

這明顯在推卸責任!

空軍早就進入戰備狀態,部署在南部地區的十幾部雷達都在執行,為什麼沒有及時發現那幾架樑夏戰鬥機?

如果是在以往,侯賽因早就讓衛兵把哈里里押入監獄了。

只是現在,肯定不能這麼做。

在介紹完情況之後,哈里里明確提到,梁夏空軍的前期部署遠遠不夠,因此只要投入足夠的兵力,就有把握奪得戰場制空權。

可問題是,奪得制空權有什麼用?

只是為了守住邊境,還是說用行動宣告聯合部隊司令官宣佈的禁飛區形同虛設?

顯然,這樣的行動根本沒有意義。

要讓制空權變得有價值,就得讓地面部隊繼續向南推進,進攻沙烏地,至少得攻佔沙烏地的北部地區。

簡單的說,就是以攻打哈立德國王軍事城,打亂梁夏帝國的軍事部署。

如果沙烏地扛不住,並宣佈保持中立,梁夏帝國就將失去最關鍵的立足點,並喪失反攻科威特的基本條件。

顯然,問題就出在這裡。

在策劃作戰行動的時候,侯賽因就多次詢問手下的將軍,有沒有攻滅沙烏地的把握,以及需要多大的投入。

可惜的是,除了說好聽的話,沒有哪個將領給出建設性答案。

最關鍵的問題,其實是波伊國會不會在背後捅刀子。

直到上個月的月底,迢曼當局才給出肯定說法,波伊國至少都會保持中立,不會在戰爭期間落井下石。

只是,侯賽因依然沒有就是否南下攻打沙烏地做出決定。

關鍵就是,空軍能否掌握戰場制空權。

說得直接一點,就算火速攻佔了哈立德國王軍事城,也沒辦法對付在波沙灣與穆阿海遊弋的梁夏艦隊。

沒有空軍,梁夏帝國還能依靠艦載航空兵。

顯然,如果空軍沒把握奪得與掌握戰場制空權,那麼派部隊南下,等於是去給梁夏艦載機當靶子!

可惜的是,沒有人敢對此打保票。

只要加強部署,梁夏海軍至少能夠在波沙灣地區投入6支航母戰鬥群,動用500多架艦載機。

伊拉克空軍總共才600來架飛機,而且作戰飛機不到400架。

在制訂計劃的時候,侯賽因就明確了一點。

只有出現最理想的情況,才考慮在佔領科威特之後繼續南下。

所謂的最理想情況,是沙烏地依然拒絕為梁夏帝國提供軍事基地,而且在科威特淪陷後保持中立。

簡單的說,就是沙烏地國王害怕遭到入侵,或者是其他擔心,選擇了綏靖政策。

可惜的是,這樣的局面並沒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