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年裡,帝國不但發射了數十顆“天眼”系列的軍事偵查衛星,首次掌握覆蓋全球的太空偵查能力,還正式啟動了代號“指南針”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的建設工作,完成了對本土的全面覆蓋。

至於通訊衛星,早就完成了佈網。

當然,與之相對的,則是居高不下的軍費開支。

在周湧濤執政的這六年,帝國軍費開支增幅一直保持在15%以上,基本上是經濟增速的四倍。

去年,帝國的國防預算已經高達6400億金元,佔到中央財政預算的三成!

在新曆143年,周湧濤執政之前的那一年,帝國國防預算才2300億金元,即便把通貨膨脹算上,也僅相當於新曆149年的3000億紀元。再往前的話,在第二次全球大戰的最後一年,帝國的戰爭開支還不到600億金元,相當於新曆149年的8800億金元,而且在中央預算的佔比也只有三成。

如此巨大的軍費開支必然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

對此,周湧濤最為清楚。

不過,這也是關鍵所在。

啟動“天網”戰略,並不是真的要獲得基於太空的戰略打擊能力,而且在技術上根本就實現不了。

該計劃有兩個目的。

軍事上的,其實就是向太空拓展,加快推進已經開始的第三輪軍事變革的程序,增強帝國的軍事實力。

其中,又以“指南針”衛星導航系統最為重要。

空軍牽頭,海軍與陸軍參與的下一代偵查、通訊、情報、指揮與打擊系統,難度最大與進度最緩慢的就是全球導航定位系統。

在軍事之外的目的,其實是逼迫紐蘭共和國與迢曼帝國跟進,在經濟上給兩個對手施加壓力。

此外,就是提高科技在軍備競賽中的分量。

這是一場經濟與科技的戰爭。

去年,紐蘭共和國的軍費開支超過了5000億紐幣,佔聯邦政府財政預算40%,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更是高達8%。

迢曼帝國的國防開支也達到了8500億金馬克,佔財政預算45%,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超過10%。

和平時期,這絕對是不可承受的重擔。

用周湧濤的話來說,這將是第三次全球大戰之前的最後一輪軍備競賽,因為支援不住的那個超級霸權,肯定會發動戰爭。

在根本上,這也是迢曼帝國教唆侯賽因政權發動戰爭的關鍵所在。

由此也就不難理解,論議兩院那些大老爺為什麼會對出兵波沙灣,解放科威特如此的積極與熱情。

這裡面還涉及到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

沒錯,就是由鉅額的赤字預算帶來的通貨膨脹,也就是貨幣貶值。

帝國的財政赤字已經連續6年超過了20%,目前的負債率相當於政府歲收的240%。

為了平衡預算,在過去六年裡面,帝國一直在增發貨幣。

如果沒有掌控全球貿易結算體系,特別是主要的產油國均用金元結算,帝國金融體系早就崩潰了。

當然,發展到最後,其實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或者說產能過剩。

關鍵就在這裡!

要想消除通貨膨脹,解決過剩的產能,用掉大量囤積起來的剩餘物資,唯一選擇就是一場大規模戰爭。

要說的話,這才是根源所在。

面對該問題的,不止是帝國,還包括迢曼帝國與紐蘭共和國。

其實,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當前這種局面根本就維持不下去了,最終必然有一個超級霸權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