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支援無法到位,就得對禁飛區的範圍做出調整。

只是到底怎麼調整,主要有兩個觀點,擴大禁飛區的範圍與縮小禁飛區的範圍。

前一個觀點主要來自陸戰隊,靠前部署的作戰部隊最多就2個裝甲營,可以動用的坦克還不到70輛,需要守衛的邊境線卻寬達數百千米,因此只能透過擴大禁飛區寬度,獲得更大的防禦縱深。

準確的說,其實是獲得更多時間進行戰術機動。

把禁飛區的寬度由通常的100千米擴大到300千米,伊拉克軍隊只是發起突擊,就得多花12個小時。

對陸戰隊來說,多出來的12個小時至少能夠運動200千米。

這樣一來,在沙烏地與伊拉克國境線南面,只需設定兩處防禦支撐點,因此2個裝甲營勉強夠用。

相反,如果禁飛區沒有擴大,就需要設定更多的防禦支撐點,部署更多的地面部隊。

在提出這套戰術的時候,陸戰隊的軍官故意忽視了一個問題。

要想讓該戰術奏效,必須得滿足一個前提條件。帝國的軍事部署,特別是提前進駐沙烏地的空中力量,具有足夠強大的嚇阻效果。只是靠前部署與戰備巡邏,就能夠讓伊拉克空軍放棄冒險念頭。

只是3支“遠征混成聯隊”就能嚇住伊拉克空軍嗎?

如果沒達到這樣的嚇阻效果,擴大禁飛區就是自討苦吃。

6個戰術中隊,總共才48架戰鬥機,哪怕是傾巢而出,也未必幹得過擁有600多架戰鬥機的伊拉克空軍。

按照昨天做的推演,如果伊拉克空軍下定決心,只需連續發動兩次大規模衝擊,就能壓垮帝國的防空力量。

雖然伊拉克空軍會遭受慘重損失,但是在接下來的戰鬥當中,伊拉克陸軍裝甲部隊能在不受重大威脅的情況下,以最快速度推進到邊境線南面,用數百輛坦克淹沒陸戰隊的2個裝甲營。

戰略轟炸,不會有多大意義。

因為缺乏戰鬥機提供的掩護,所以部署在迪戈基地的轟炸機只能使用巡航導彈,在遠處發動攻擊。

先不說帝國空軍儲備的巡航導彈是否夠用,即便是夠用,打擊效率也不會高到哪去。

巡航導彈更加適合用來對付固定目標,不適合用來對付推進中的裝甲部隊。

讓巡航導彈用1個多小時飛行上1000千米後,還能準確運動目標的技術,帝國的科研人員還在努力探索。

按照推演得出的最糟糕結果,伊拉克軍隊將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趕在帝國的增援部隊到達之前攻佔哈立德國王軍事城。

即便沒有發展到這一步,伊拉克軍隊也能夠把戰線往南推進上百千米。

不管出現哪種局面,後果都難以承擔。

正是如此,空軍才主張採取另外一套戰術,也就是縮小禁飛區的範圍,增強對禁飛區的控制力度。

至於具體戰術,就是在開戰之後,透過堅決果斷的反擊行動打垮伊拉克軍隊的信心。

這同樣是嚇阻戰術。

不同的是,由空軍主張的嚇阻戰術的核心思想,不止是嚇阻,而是要透過實際行動來打消敵人的進攻念頭。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要打上幾仗!

把禁飛區寬度設為100千米,沿國境線往兩側延伸50千米,其實是在“引誘”伊拉克空軍來戰。

按照空軍做的推演,在交戰之初,特別是沒有摸清楚對手的實力,伊拉克空軍肯定不會大舉南下,會首先進行試探,安排作戰飛機進入禁飛區,根據帝國空軍的反應來採取下一步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