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判中表現強硬,把艦隊當成籌碼,其實不是尼茲的本意,是華萊士的意思。

華萊士為什麼要這麼做?

就算尼茲不是政客,也能夠猜到。

這個逃亡的總統已經是一無所有,手裡最大的資本就是艦隊,要是把艦隊丟了,他就真的什麼都沒了。

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總統,還有存在的價值?

華萊士是想靠艦隊來敲詐,或者說從梁夏帝國那裡獲得更多的好處,以確保其在紐蘭聯邦的利益。

可惜的是,梁夏帝國顯然不吃這一套。

在華萊士提出拿艦隊做文章跟梁夏帝國討價還價的時候,尼茲就明確提到,此舉只會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

當時,尼茲還警告過華萊士,此舉是玩火自焚。

在根本上,華萊士能活著來到珍寶港,都是擺梁夏海軍所賜。

他還有什麼資格跟梁夏帝國討價還價?

換個角度,跟梁夏帝國的談判完蛋了,他就沒有存在價值了。

相反,在失去了他之後,梁夏帝國並沒有什麼損失。

要說的話,支援華萊士,反到是一個比較大的麻煩,因為必然會直接,至少是間接介入紐蘭內戰。

跟華萊士合作,梁夏帝國能夠獲得的最大好處,其實是避免攻打紐蘭本土。

這正是王開元提出的兩個選項中的第二個。

在名義上擊敗紐蘭聯邦,也就是讓華萊士政權宣佈投降之後,以梁夏帝國為首的協約集團就能夠透過封鎖的方式來對付華城政權,從而結束大規模軍事行動,讓上千萬將士能儘快回到家人身邊。

如果大戰持續進行下去,協約集團至少得為攻打紐蘭本土犧牲300萬軍人!

因為梁夏帝國是協約集團的絕對主力,而且一直主導針對紐蘭聯邦的作戰行動,肯定得承擔起攻打紐蘭本土的重任,所以在註定要陣亡的300萬將士中,至少會有200萬是梁夏帝國的軍人。

梁夏帝國能夠承受如此慘重的傷亡嗎?

只是,這也不等於減少損失。

關鍵就是,只要華城政權還沒有宣佈投降,以梁夏帝國為首的協約集團就必須對其保持高壓態勢。

此外,還需要透過戰略轟炸削弱其軍事與工業實力。

其實,這也就是王開元提到的第一個選項。

按照尼茲理解,所謂支援華萊士反攻紐蘭本土,其實是藉此為名,攻佔靠近紐蘭本土的幾座島嶼,比如百慕大群島,以及北面的紐芬蘭島與南面的古巴,獲得能部署轟炸機的前進基地。

至於是否需要攻打紐蘭本土,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透過高強度的轟炸,以及嚴密的封鎖,哪怕無法徹底的瓦解華城政權,也能讓華城政權喪失威脅。

一個沒有了威脅的華城政權,或許就是梁夏帝國希望看到的結果。

擺在華萊士面前的不是2個選項,是一個。

說得直接一點,王開元傳達了一個十分明確的訊號。

接受既成事實!

尼茲早就想明白了,可是華萊士想通了嗎?

要說的話,尼茲心裡還真沒有底。

直到前天,也就是在華萊士來到珍寶港的時候,尼茲才第一次在如此近的距離見到這位曾經的副總統。

換句話說,尼茲一點都不瞭解華萊士,也就無法判斷華萊士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只是,這還不是當前的頭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