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說,就是簽署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

要讓協議具有法律效力,那就得對外公開,至少得讓包括迢曼帝國在內的盟友知道。

這是要梁夏當局拿帝國的聲譽做擔保。

顯然,這同樣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按照王開元的意思,帝國高層對待紐蘭內部衝突的立場非常統一,不管局勢變得多麼的惡劣,也不管發展到哪一步,都不能捲入其中。那是紐蘭聯邦的內戰,跟梁夏帝國、跟協約集團沒有關係。

帝國好不容易才打贏了全球大戰,沒有任何理由讓本國的將士去為曾經的敵人賣命。

當然,提供援助沒問題。

武器裝備這些,只要能給的都可以給。

至於衝鋒陷陣,那就只能是紐蘭軍人。

這麼一來,帝國拿什麼去保證華萊士一定能夠重返華城?

此外,協約集團其他成員的立場也差不多。

就連迢曼帝國,都已經明確提到,不會出兵介入紐蘭聯邦的內戰。

大戰已經持續數年,迢曼帝國的軍民傷亡總數超過了800萬,本土還遭到轟炸,可以說百廢待興。

重建都沒開始,為什麼還要幫助一個流亡總統復國?

換種方式來說,幫助華萊士復國,能獲得什麼好處?

不要說實質性利益,就連一句口頭保證都沒有!

至於另外幾個國家,比如羅利王國與斯班帝國,也表示不會介入紐蘭聯邦內戰,而且對出兵孤大陸沒興趣。

當然,王開元也帶來了備用方案。

只要尼茲肯交出紐蘭東望洋艦隊,帝國海軍將幫助霍瓦依群島的駐軍,或者是效忠華萊士的軍隊在紐蘭西海岸地區登陸,並且以提供武器裝備與彈藥物資的方式,協助華萊士平定國內叛亂。

此外,如果迢曼帝國等主要成員願意參與,還可以用協約集團的名義,在夕落洋那邊發起以支援反攻為目的的作戰行動。

只要條件允許,包括攻打靠近紐蘭本土的島嶼。

簡單的說,就是把華萊士送回去。

至於華萊士能不能幹掉黑爾,以及能不能奪回華城,那得看他在反攻之後能不能獲得更多紐蘭軍民的支援。

此外,還有一套“B”方案。

讓華萊士認命,放棄反攻的念頭,把霍瓦依群島當成根據地,並且在協約集團的支援下成為紐蘭聯邦在國際社會的唯一合法代表。只要華萊士願意,依然可以使用紐蘭總統的身份參與國際活動。由他領導的紐蘭政府,也將以協約集團觀察員的身份,成為戰後國際大家庭中的一員。

然後,梁夏帝國將發動全世界對華城非法政權事實戰略封鎖。

果真如此的話,那麼這場大戰的全面戰爭階段很快就會宣告結束,而針對紐蘭的戰略封鎖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其實,此舉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強大的紐蘭聯邦派出在戰後國際秩序之外,兵不血刃的消除頭號威脅。

至於華萊士會不會接納,或者接納哪一種方案,其實不重要。

用王開元的話來說,在第5艦隊投降之後,已經沒什麼重要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