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風雲際會(第2/4頁)
章節報錯
正是如此,外界才認定,如果波沙灣的緊張局勢沒得到緩解,梁夏帝國很有可能在年底進行軍事幹預。
顯然,所有人都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
是否需要進行軍事幹預,不是由梁夏帝國決定,是由伊拉克,或者說由在幕後支援伊拉克的迢曼帝國與紐蘭共和國決定。
如果避無可避,那也用不著拖到年底。
現在,就有3艘帝國海軍的航母在波沙灣與穆阿海巡弋,還能在戰爭打響後的15天之內再增加2艘。
5艘航母不足以保護科威特,但是能夠阻止伊拉克軍隊從科威特南下。
此外就是,一年一度的“西進”聯合軍事演習提前到8月份。
顯然,這是一個明確無誤的警告訊號。
真打起來,參與演習的軍隊能直接開赴波沙灣!
半個月前,在收到來自戰區司令部的調令,得知“西進”演習將提前開始,而且剛剛組建的第771陸航突擊旅率先參演的訊息時,廉明陽立即想到,帝國高層希望透過軍事演習讓伊拉克軍事獨裁者侯賽因認清楚發動戰爭的風險與代價,搞明白與超級霸權的差距,放棄註定失敗的軍事冒險。
在這個由拳頭大小決定話語權的時代,沒什麼比軍事實力更有說服力。
當時,廉明陽並沒多想。
他也沒精力去胡思亂想。
在過去的半個月裡,廉明陽連一刻鐘的空閒都沒有,除吃喝拉撒之外,其他時間全都在忙碌。
用他的話來說,狠不得能有三頭六臂。
要往根本上講,伊拉克的軍事獨裁者敢於在這個時候站出來挑戰梁夏帝國,與迢曼帝國與紐蘭聯邦的暗中支援不無關係。
其實,在幾年之前,伊拉克與梁夏帝國的關係還相當的密切。
哪怕是是盟友,那也是友好國家。
原因就是,梁夏帝國提供的幫助,其實是透過第三方提供的間接援助,幫助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反敗為勝。
可是,問題就出在這裡。
自始至終,梁夏帝國都沒有為伊拉克提供直接援助,也沒有透過第三方提供先進的武器裝備。
所謂“間接援助”,主要是情報、金融支援與人員培訓。
其中原因,還要追溯到兩伊戰爭前的波伊戰爭。
在那場戰爭結束後,梁夏帝國的戰略擴張戛然而止,進入戰略收縮期,並被迫在波沙灣地區實施隔離戰略。
簡單的說,就是透過加強在相對較為富裕,沒有跟波伊國接壤的產油國的軍事存在,以避免再次陷入戰爭泥潭,達到用最小投入,維護在波沙灣地區的核心利益,即石油,以及石油金元的目的。
該戰略被形象的稱為“護城河計劃”。
保護物件就是科威特這些海灣產油國,而被當成“護城河”的就是伊拉克。
也就是基於該戰略,在兩伊戰爭期間,梁夏帝國一直沒有為伊拉克提供任何性質的軍事援助。
即便是高巨王國等代言的第三方,賣給伊拉克的也是一些即將淘汰的二手裝備。
正是如此,幾乎所有的伊拉克人,都認為是梁夏帝國玩弄兩面三刀的把戲,才沒取得兩伊戰爭的勝利。
最關鍵的,仍然是石油,或者說利益。
兩伊戰爭期間,為了讓國際油價保持穩定,以沙烏地為首的幾個波沙灣產油國,全都擴大了石油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