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聯裝已經是標準配備,布蘭皇家海軍甚至有八聯裝的版本!

只是,這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關鍵就是,戰艦上的空間非常的寶貴。

帝國海軍的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佔用的甲板面積,跟雙聯裝80毫米高射炮差不多,相當於雙聯裝130毫米高射炮的百分之七十,系統全重更達到了20噸,因此其使用範圍與配備數量都受到嚴格限制。

即便是快速戰列艦,配備的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也在60門左右。

再多,不但沒地方安裝,還會導致戰艦的重心升高。

就是因為太大太重,很多在戰前建造的驅逐艦,使用的是雙聯裝版本,沒有配備四聯裝版本。

對於小口徑高射炮來說,炮管過熱依然是頭號難題。

就拿帝國海軍的20毫米高射炮來說,最新型號的設計射速已經達到每分鐘900發,戰鬥射速卻不到每分鐘150發,主要就是就在持續射擊的時候,炮管很快會過熱,因此只能進行短點射。

至於多聯裝20毫米機關炮,沒什麼意義。

道理也很簡單,20毫米機關炮在問世的時候,其實是用來取代13毫米重機槍,射程與射高都很有限。

在實戰中,20毫米機關炮的主要價值是對付漏網之魚。

關鍵還有,炮塔部署佔用的甲板面積很大,炮位部署不存在這個問題。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才想到透過增加炮管數量來提高射速的辦法。

要說的話,就是採用加特林原理的機關炮。

只是,因為太複雜,而且操作控制也非常麻煩,無法由人力操控,甚至沒辦法由炮手來瞄準,必須得使用液壓或者電氣驅動,而且得配備光學輔助瞄準裝置,整備質量非常高,所以研製難度非常大。

早在大戰爆發之前,帝國海軍就開始研製加特林機關炮。

最初用的是內動力原理,也就是由炮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藥氣體來驅動炮管,不需要外接電源。

在完成了概念設計之後,帝國海軍放棄了這套更容易實現的方案,選擇了研製難度更高的外動力模式。由電機驅動炮管旋轉,並完成裝彈、擊發與退膛等一系列動作,從而能更有效的控制射速。

因為研製難度太大,所以到目前也就只有幾門樣炮。

最關鍵的問題依然是小型化。

按照介紹,試製那幾門樣炮,最輕的一套有12噸,而且佔用甲板面積相當於一座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同樣的質量,以及同樣的甲板面積,能夠密集部署10多門20毫米機關炮了。

顯然,一套加特林機關炮的作戰效率,肯定比不上10幾門20毫米機關炮。

此外就是,20毫米炮彈確實差了一些,不但射程短、射高低,對飛機的毀傷效果也是差強人意。特別是對付大型飛機,比如重型轟炸機,20毫米炮彈往往無法達到1發或者數發致毀的效果。

此外,可靠性也是個大問題。

按照技術人員介紹,只要解決了可靠性問題,再把整備質量降低30%左右,就有往獲得海軍採購。

如果可以的話,或許會選一種新口徑,比如介於20毫米與40毫米之間的30毫米。

等到那個時候,恐怕就只有兩種口徑的高射炮。

只是,那一天會在什麼時候到來,沒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