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戰爆發前,包括帝國海軍在內的,各列強海軍都已啟動後條約型重巡洋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狹夷海軍僅建造2艘的“利艮”級,以及紐蘭海軍大批次建造的“巴爾的摩”級。

雖然帝國海軍也有後條約型重巡洋艦的設計與建造專案,但是海軍上下早知道,能夠壓制重巡洋艦的肯定不是重巡洋艦,而是配備口徑更大的主炮,航速也更快,裝甲更厚實的大型巡洋艦。

要說的話,其實就是新時代的戰列巡洋艦。

不同的是,大型巡洋艦針對的是重巡洋艦,並不要求具備能夠跟快速戰列艦並肩作戰的能力,也就是不要求能對付快速戰列艦的火力,把原本用在火力上的噸位用來增強航速與續航力。

顯然,在大型巡洋艦的主要效能指標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航速。

帝國海軍從一開始,就要求大型巡洋艦得擁有不低於現役重巡洋艦的速度,最好能夠超出1節到2節。

顯然,這個要求一點都不低。

在已知的現役重巡洋艦當中,航速最高的有34節,最低的也有32節。

要讓排水量達到了25000噸的大型巡洋艦的航速超過32節,需要的推進功率,不會低於排水量35000噸,航速30節的快速戰列艦。如果達到35節,那麼需要的推進功率還要提高大約40%。

雖然鬧大之後,帝國海軍降低了要求,把最高航速設定為33節,但是設計單位給出的核算結果依然非常驚人,既動力系統的輸出功率需要達到15萬馬力,比當時還在設計階段的“旭海”級多了2萬馬力。

僅此一點,就會讓造價增加10%。

最後,帝國海軍再次向現實低頭,決定直接用“旭海”級的動力系統,並接受在此條件下的32節的最快航速。

不過,到“旭海”級建造的時候,獲益於技術進步,比如超高壓鍋爐問世,其動力系統的輸出功率已經提高到了15萬馬力。

可是即便如此,動力系統的採購價格依然居高不下,而且大型艦用鍋爐的產量一直就沒有得到實質性提升。在滿足航母與戰列艦之後,還需要考慮艦隊油船與戰鬥支援艦,最後才是大型巡洋艦。

總而言之,動力系統成為了影響大型巡洋艦造價的頭號因素。

當然,武器系統也一樣。

按最初的設想,主炮有兩種口徑可選,250毫米與300毫米,而且設計單位也給出了不同的配置方案。最為廉價的方案是4座雙聯裝240毫米主炮,最為昂貴的方案是3座三聯裝300毫米主炮。

選這兩種口徑,也只是習慣使然,或者說可以借鑑,從而降低開發與製造難度。

只是,不管哪一套方案,都無法繞過一個難題。

前無畏艦全部退役之後,帝國海軍再沒有使用240毫米與300毫米炮彈的戰艦,連配套的彈藥都全都銷燬掉了。

所幸的是,這個問題到後期得到完美解決,也就是使用從迢曼帝國引進生產的280毫米艦炮,連炮彈的生產線都直接從迢曼帝國採購。

因為280毫米炮彈並不具備對付戰列艦的能力,對付巡洋艦則是綽綽有餘,迢曼海軍也願意提供穿甲彈的生產技術,換取帝國海軍掌握的先進技術,所以帝國海軍並沒有花力氣設計新式穿甲彈。

可見,在大戰爆發之前,只是帝國海軍就在大型巡洋艦的取捨上反覆了好幾次。

等到大戰爆發,那就更加猶豫不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