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的說,應該稱之為民兵。

這正是必須加大兵力投入的主要原因。

問題就在這裡。

按陸軍在戰前擬定的幾份攻打紐蘭本土的作戰計劃,哪怕最為樂觀的一份,提到的兵力需求都不低於1000萬。

在初期制訂的幾套計劃當中,投入兵力甚至超過了2000萬。

為此,就需要帝國進行全面戰爭動員。

其實,這也正是帝國當局一直沒有實施全面戰爭動員的關鍵所在。

按戰前擬定的戰略計劃,要在攻打紐蘭本土的戰鬥開始之後,才得視情況決定是否進行全面戰爭動員。

在此之前,只要還能堅持住,就不能進行全面戰爭動員。

理由也很簡單:即便在全面動員的情況下,也需要用4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夠攻佔紐蘭全境。

當然,到底要用多少時間才能夠攻佔紐蘭聯邦全境,一直都存在爭議。

在十幾次推演當中,攻佔紐蘭本土所花費的時間存在很大的差別。

最短的只用了不到1年,最長的需要接近6年。

4年時間,只是一個折中的,或者說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在某種意義上,能否把全面戰爭動員時間推遲到攻打紐蘭本土的時候,將決定能否取得全面勝利。

這裡,關鍵其實是後勤保障。

哪怕按照最樂觀的估計,動用1000萬兵力就能夠攻佔紐蘭本土,為了保證1000萬將士在前方作戰,至少要動員2500萬軍民負責後勤保障,此外還需要動用數百萬軍隊控制整個東望洋。

這裡還沒有考慮夕落洋那邊的行動。

此外,還必須考慮物資消耗。

說得簡單一點,後方生產1萬噸物資,送到前線的大概只有3000噸,另外7000噸都在生產與運輸途中消耗掉了。如果把運輸途中的損失也算上,比如貨輪被潛艇擊沉,運抵前線的物資更少。

這些並非臆測。

紐蘭聯邦一直在援助布蘭王國與駱沙聯邦,運抵駱沙聯邦的物資十中無二。

如此一來,要支援1000萬大軍在地球另外一邊的紐蘭本土作戰,得榨乾帝國的工業生產力。

長度超過1萬千米,甚至達到15000千米的後勤補給線,就是一道連帝國軍隊都難以跨越的天塹。

那麼,還能說勝利已經唾手可得了嗎?

在某種意義上,擊敗紐蘭聯邦的難度,並不在戰勝梁夏帝國之下。

全球只有兩個超級霸權。

梁夏帝國成為超級霸權,依靠的是龐大的體量,比如全球最多的人口,最廣闊的領土與最豐富的資源。

當然,還有最為悠久的歷史,以及由歷史傳承所造就的核心文化。

另外一個超級霸權,紐蘭聯邦擁有的,除了巨大的體量,還有得天獨厚的,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並且垂涎欲滴的地緣環境。

正是如此,白止戰才覺得還沒有到慶祝勝利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