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沒有足夠的國力,根本養不起航母!

正是如此,高巨王國與岱曼王國已經聽取了帝國海軍的建議,以出資援助方式從帝國採購了幾艘輕型航母。這就是,在大戰中歸帝國海軍使用,而在戰爭結束後,再移交給出資國海軍。

雖然迢曼帝國強大得多,但是要像組建幾支航母戰鬥群,也不是那麼容易。

當然,還要考慮戰後的國際局勢。

其實,這也是梁夏帝國一直不願意幫助迢曼帝國建造航母的主要原因。

用鄭江明的話來說,好不容易打垮了西方列強,成為全球海洋的霸主,難不成還要扶持一個新的對手?

可惜的是,這件事根本沒有商量餘地。

拖到最後,帝國當局不得不做出讓步,拿艦隊航母交換迢曼新式潛艇。

當然,最為重要的就是,帝國海軍現在有大型航母,還計劃建造超級航母。

艦隊航母退居二線,甚至被淘汰,只是時間的問題。

跟迢曼海軍比,帝國的潛艇確實存在很大差距,從迢曼帝國獲得相關技術,是最理想的選擇之一。

除了技術,雙方需要相互交換的還有物資。

當然,主要是由梁夏帝國為迢曼帝國提供援助。

這裡面就包括很多迢曼帝國根本就搞不到,卻有很大需要的特殊貨物,比如產自熱帶地區的奎寧。

雖然早在大戰爆發之前,迢曼帝國就效仿梁夏帝國,針對在熱帶地區作戰,透過民間的採購渠道,囤積了不少像奎寧這種用於治療熱帶疾病的藥物,但是戰爭的消耗,遠遠超過了戰前預測。

所幸的是,帝國已經掃蕩了巨大陸的東南地區,控制了奎寧產地。

不過,最為重要的物資,其實是石油。

這方面的談判,還輪不到軍人來做主。

用鄭江明的話來說,在帝國決定出兵波沙灣的時候,就在跟迢曼帝國、羅利王國與忒爾共和國進行談判與協商。

這也是協約集團內部的頭號矛盾。

雖然按照協議,將把波沙灣歸還給忒爾共和國,但是協議也規定,梁夏帝國將無條件獲得波沙灣油田的開採權。

也就是說,由梁夏帝國來分配產出的石油。

按帝國當局最初提出的分配方案,在滿足自身需求之後,只有剩下約35%的產能提供給盟國。

顯然,這遠遠不夠。

迢曼帝國提出的需求就佔到了波沙灣石油總產能的30%,而羅利王國的需求也不少,還要考慮忒爾共和國,以及岱曼王國等小國。

在經過艱苦的談判之後,總算有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帝國獲得60%,迢曼帝國為25%,羅利王國與忒爾共和國各獲得6%,另外3%分給其他盟友。

關鍵還有,迢曼帝國無條件分享煤炭催化技術,緩解石油供應緊張的問題。

此外,該協議將在攻佔跋窟之後自動作廢。

最為重要的是,迢曼帝國承諾在一年之內奪回羅馬尼亞油田,並且在此之後降低從波沙灣進口石油的規模。

當然,這些都是高層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