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登陸塞島(第1/2頁)
章節報錯
按主攻的套路與規格打佯攻,以此吸引紐蘭海軍的注意,為進軍梵炎洋創造最為有利的條件,才是這一系列戰略進攻行動的關鍵,甚至是最重要的地方,其意義之大,決定帝國的未來!
提出這套方案的不是白止戰,也不是劉長勳或者薛遠征,不是任何一個人,而是群策群力的結果。
關鍵就是:在駱沙聯邦反水之後,帝國必須把石油放在首位!
雖然在帝國本土有幾座油田,而且在炎海南部的魄羅洲也有油田,但是產出的石油根本不夠。
不是產量不夠,而是帝國的日常消耗太大。
對於擁有5億多人,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的梁夏帝國來說,石油是最為重要,是最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
早在大戰爆發之前,帝國當局就組織軍事、經濟與社會等方面的專家人員,圍繞著石油進行戰略推演。
如果實施最嚴厲的管制措施,把民用消耗降到最低,會對工業生產與社會秩序產生多大影響。
推演進行了好幾次,結果卻無一例外,非常的糟糕!
雖然透過加強管制,能把戰略儲備的維持時間提高半年,但是在此後兩年之內,帝國的工業產值至少降低30%。在保證重工業與軍事工業之後,直接關係到民生的輕工業將會徹底停擺。
按戰時標準實施配給制,民眾最多能忍耐兩年。
兩年之後,哪怕石油供應恢復了正常,也需要用一年的時間來重新發展跟民生有關的輕工業。
加強管制的話,等於浪費一年的時間。
此外就是,必須得提前進入全面戰爭狀態,按照戰時標準實施配給制,才能降低石油的消耗。
這意味著,帝國必須在開戰之後的5年內取得全面勝利。
前面3年,幾乎是在打醬油。
用最後2年來擊敗所有敵人?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戰前的策劃階段,薛遠征以下,就沒有一個人想過要在斷絕了進口渠道之後實施全面管制。
大家考慮的是儘快透過軍事行動,奪取與控制石油產地!
要說難度,進軍梵炎洋與攻佔波沙灣,肯定要比擊敗駱沙聯邦與攻佔跋窟容易得多。
相關的兵棋推演也進行了許多次,哪怕在最不利的情況之下,進軍波沙灣都是最容易取得的勝利。
戰前制訂的戰略計劃中,有一個共同的戰略轉折點,即駱沙聯邦是否加入敵對陣營。
在此之前,帝國海軍把重點放在東望洋上,盡全力擴大戰略優勢。
此後,就得轉向梵炎洋。
下一個轉折點,在攻佔與控制波沙灣之後。
也就是說,只有在獲得了穩定的石油供應,帝國海軍才能重新返回東望洋,跟紐蘭海軍決一死戰。
這套戰略本身沒有什麼秘密可言,只是帝國當局從來沒有大肆宣揚過。
戰前,帝國當局宣傳的都是東望洋這邊的威脅,特別是狹夷皇國,很少提及梵炎洋。
這也是為了迷惑與麻痺敵人,效果還不錯。
在大戰爆發後,特別是在迢曼帝國參戰後,布蘭王國沒有立即跟帝國開戰,就是覺得帝國不會立即進軍梵炎洋。
換個角度,如果布蘭王國在上半年跟帝國開戰,並切斷從波沙灣到帝國本土的航線,帝國將損失差不多2400萬噸石油,也就是少進口這麼多石油,相當於管制狀態下3個月的消耗量。
少了這些石油,在駱沙聯邦反水之後,帝國的處境會變得更加得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