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同化的開始(第2/2頁)
章節報錯
報酬?
找狹夷政府要。
按後來簽署的協議,帝國以當時的最低勞動標準計算狹夷勞工的勞動所得,並用來抵充戰爭賠款。
此外就是,帝國將在兩年的勞動合同到期之後向狹夷皇國提供5萬個移民名額。
不過,只有居住權,不享有政治權利。
沒錯,這就是非常有名的“十兌一準則”。
這項準則,一直持續到大戰結束之後,即狹夷皇國每派遣10名勞工,就能獲得1個移民梁夏帝國的名額。
最初幾年,這些移民名額幾乎全都落到狹夷皇國的達官顯貴手中,其中一些還被拿到黑市上販賣。直到最後的兩年,在帝國當局出面干預之後,才有了規範操作,由勞工進行抽籤分配。
按不完全統計,在整個大戰期間,狹夷皇國總共獲得了大約300萬個移民名額。
也就是說,狹夷皇國在大戰期間,向帝國派遣了3000萬人次的勞工!
其實,在大戰期間,狹夷皇國輸出的勞工總數在1200萬到1500萬之間。
為了移民帝國,超過三分之二的狹夷勞工簽了兩次勞作合同,其中一些甚至是三次!
換來這300萬個移民名額的,是大約120萬狹夷勞工的生命。
在大戰中,特別是在最初的4年,狹夷勞工全被派往條件最為艱苦的地方。
比如第一批來梁夏帝國的50萬狹夷勞工,有大概30萬去了西北,另外20萬則被派往西南。
這些狹夷勞工的工作就一項:修建公路與鐵路。
在西北戰場上,基本上是帝國軍隊推進到哪裡,狹夷勞工大軍就把路修到哪裡,還要負責保持鐵路與公路暢通。
在腳趾半島的雨林裡面,狹夷勞工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順帶填平了很多沼澤,開墾出大片耕地。
這50萬狹夷勞工,至少有15萬長眠於工地附近的無名墓地之中。
只是,這也意味著,他們的妻子不用改嫁,他們的兒女能夠長大成人,他們的父母不會挨餓受凍。
如果運氣不錯,他們的親人還有機會在天堂般的帝國獲得永久居住權。
西狹夷政權在幾個月前,開始招募去帝國勞作的勞工時,在短短几天之內就有300萬人報名。
精挑細選之後,才確定了第一批50萬勞工的名單。
要說的話,去帝國勞作的生還機率比被送上前線高得多。
至少在當時看,如果加入國民自衛隊,成為一名普通計程車兵,然後前往本島中部地區的前線,基本是有去無回。
之前,因為沒有跟駱沙帝國開戰,在腳趾半島那邊的行動也沒有開始,所以帝國當局還沒有打算招募狹夷勞工。
隨著戰爭全面爆發,特別是在西北與西南有大量工程得儘快完成,只是修建道路就需要大量勞工,才把招募勞工的事情提上議事日程,也才有這份合作協議,正式從狹夷皇國招募勞工。
要說的話,這也是狹夷皇國被逐步同化的開始。
當上千萬狹夷人到梁夏帝國參與勞作,見識了梁夏帝國的繁華與強大,當300萬狹夷人移民梁夏帝國,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並且重新使用梁夏文字後,連狹皇都已下跪稱臣的狹夷皇國還能保持獨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