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一來,就更加沒有理由去西南東望洋與奧洲耗費兵力了。

說得直接一點,打下之後又不能佔為己有,最後還是要撤軍,那麼為什麼要透過軍事行動攻佔呢?

戰爭,必然會死人。

如果把戰火燒到了奧洲大陸,那麼就算佔領了,也只能與當地人為敵。

哪怕奧洲人口稀少,梁夏帝國也不可能像中古時代那樣,透過消滅土著居民獲得奧洲的土地。

其實,做為後起老牌強國的梁夏帝國一直沒有搞野蠻擴張的傳統。

相反,不去打奧洲,而是透過擊敗紐蘭聯邦獲得最後的勝利,不但同樣能在戰後以勝利者的身份君臨奧洲,還不會與當地的土著結仇,便於在戰後控制奧洲,並且獲取這塊大陸產出的資源。

要說的話,梁夏帝國看中的恐怕也就只是奧洲大陸上的資源。

從梁夏海軍一直沒有出兵西南東望洋,紐蘭海軍一直在西南東望洋做文章,就能清楚的看出,雙方都在朝著自己的戰略目的前進,而且都在努力帶節奏,並逼迫對手跟著自己的節奏走。

只是,到目前為止,掌握主動權的是梁夏海軍。

紐蘭海軍前後總共做了三次努力,打了三場決定性的大海戰,結果全都以失敗收場。

關鍵還有,梁夏海軍始終沒有犯糊塗,更沒有得意忘形。

如果以當前的局面發展下去,也許在2年之內,這場大戰將以同盟集團徹底戰敗而宣告結束。

還能夠扭轉戰局嗎?

當然,辦法也不是沒有。

尼茲一直看重奧洲,也一直主張在奧洲投入足夠的兵力,甚至向陸軍做出巨大讓步,包括讓麥克擔任奧洲軍團的總司令,負責在西南東望洋的作戰行動,直接管轄第三艦隊之下的艦艇。

在根本上,奧洲離巨大陸的東南地區很近,離獅泉城也不遠。

要在以前,2000多千米或許不算近,甚至可以說非常遙遠。

可是在航空兵大放異彩,轟炸機主宰著天空的時代,2000多千米的距離,根本算不上遙遠。

不說別的,雙方的主力轟炸機都擁有1500千米以上的作戰半徑。

此外,新開發的超級轟炸機,作戰半徑肯定達到2000千米,甚至有希望進一步延長到2500千米。

關鍵還有,為戰略轟炸研製的遠端戰鬥機,也逐漸走上正軌。

那麼,以奧洲為基地戰略航空兵肯定是一支不可小覷的作戰力量,或許能夠成為逼迫梁夏帝國攻打奧洲的關鍵因素。

不說別的,如果能對獅泉城實施戰略轟炸,透過轟炸來封鎖咽喉海峽,切斷連線東西方的海上大動脈,哪怕只是向獅泉海峽裡面佈設水雷,也能讓梁夏帝國的高層做出攻打奧洲的決定。

在上次大戰中,同盟集團就這麼幹過,不過當時封鎖的是守望者海峽。

要想封鎖獅泉海峽,至少需要作戰半徑達到2500千米,甚至是更遠的轟炸機,而現役的幾種重型轟炸機,比如B17與B24在掛上幾枚水雷之後飛不了這麼遠,也只能指望還在研製的新式轟炸機。

要說,這也是尼茲專門返回華城,來到灰宮找洛福斯免談的關鍵所在。

動用新式轟炸機去執行佈雷任務,等於從陸軍航空兵那裡搶飯吃,即便不考慮政治與戰略層面的問題,也要首先搞定陸軍航空兵。

尼茲只是海軍上將,無權對陸航指手畫腳。

因為陸航獨立成軍的事情基本確定了下來,陸軍航空兵獲得了很多自主權,所以即便是陸軍參謀長也沒多少發言權。

此事,得由洛福斯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