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就是,紐蘭破交艦隊裡肯定有戰列艦,還是戰鬥力極為強悍的快速戰列艦。

非常簡單,與2艘“北河”級交火的2艘敵艦的航速一直很快,沒有因為航速不夠而被甩開。炮火非常的準確,交戰距離超過了20千米,就在10次齊射之內分別擊中“北河”號與“南江”號。

此外,敵艦打出的是16英寸穿甲彈!

2艘敵艦都有超過25節的航速,還有9門16英寸主炮,採用的是前二後一3座三聯裝主炮炮塔,肯定有炮瞄雷達。

這些特徵全都符合“北卡”級快速戰列艦。

只是,交戰距離確實太遠了。

很好理解,雙方都擁有炮瞄雷達,都能在20多千米之外發現與瞄準對手,而且配備的都是新式炮彈。

要說的話,“北卡”級的主炮不比“北河”級的強多少。

最主要的就是,雙方的裝甲防護都有問題。

“北河”級就不需要多說了,本身就是戰列巡洋艦,是在上次大戰結束後,才透過改造升格為快速戰列艦。雖然重點加強了裝甲防護,達到條約時代的標準,但是在新式穿甲彈面前依然算不上厚實。

裝甲過於薄弱本來就是快速戰列艦的通病。

別看“北卡”級是條約型快速戰列艦,比“北河”級這種半道出家的更加新銳,可是實際的優勢並不明顯,或者說沒有優勢。

道理也很簡單,受到的限制太多。

其實,這也是“條約型”本身的含義,即噸位等主要指標受到條約的嚴格限制。

如果保持足夠遠的距離,這4艘快速戰列艦能耗上幾個小時,也未必能夠分出勝負。

雷達只是提高了命中率,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艦炮的誤差。

當距離太遠的時候,雷達就無能為力。

在西北東望洋海戰當中,雙方戰列艦就激戰了數個小時。

雖然戰鬥還沒結束,或者說還沒有收到戰鬥已經結束的訊息,但是電報當中提到的內容就足夠嚇人了。

紐蘭海軍竟然把2艘快速戰列艦派往了梵炎洋!

尼茲在想什麼?

難不成準備放棄中轉島,集中兵力封鎖北梵炎洋的航線,讓帝國海軍無法按計劃攻佔波沙灣?

要說,這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就算透過玩弄手段幹掉聯合艦隊,也肯定幹不過第十一特混艦隊。

紐蘭海軍暫時沒有艦隊航母,帝國海軍完全可以不搭理那兩艘快速戰列艦,最多加強在北梵炎洋的岸基航空兵。

想來想去,白止戰唯一能想到的,就是透過襲擊聯合艦隊來破壞梁夏帝國與迢曼帝國的關係。

其實,意義也不大。

帝國當局早向迢曼當局做了保證,會補償迢曼海軍所遭受的損失。

此外,迢曼當局肯定會顧全大局。

當前的大局就是攻佔波沙灣。

哪怕聯合艦隊全軍覆沒,在攻入了陸心海之後,帝國海軍完全可以把2艘“旭海”級無償援助給迢曼海軍。

到時候一切的不滿都將煙消雲散。

為此,就值得用上壓箱底的家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