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以當時的情況看,至少是站在布蘭王國的立場上,肯定會擔心帝國海軍在近期攻打波沙灣。

正是如此,是否攻打索科特拉島,其實都沒有關係。

只要帝國海軍按計劃攻入波沙灣,或者說擺出強攻波沙灣的架勢,能夠起到比攻打索科特拉島更好的牽制作用。

此舉,還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

6月3日,白止戰才收到了海軍司令部發來的電報。

在他離開帝都的那一天,也就是6月1日,準確說在他走後不久,忒爾共和國的大使就去了首輔官邸。

次日,忒爾共和國正式宣佈加入協約集團,並且向同盟集團所有國家宣戰!

當然,忒爾共和國也不是無緣無故的參戰,而是拿到了梁夏帝國與迢曼帝國開出的巨大好處。

其實,在6月1日的那天,忒爾共和國的大使還去見了迢曼帝國的宰相。

按照協商好的結果,在大戰結束之後,梁夏帝國與迢曼帝國都將承認忒爾共和國在其帝國時期的傳統勢力範圍內的霸主地位,而忒爾共和國答應由梁夏帝國、迢曼帝國來開採波沙灣的石油。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沒得到解決,在東陸心海地區,忒爾共和國與羅利王國存在明顯的利益衝突。

只是,這並沒有妨礙忒爾共和國參戰。

不管怎樣,羅利王國是二等成員,梁夏帝國與迢曼帝國不可能為羅利王國,把傳統盟友擋在門外。

再說,之前發生的那些事情,嚴重削弱了羅利王國在協約集團裡的發言權。

忒爾共和國參戰所帶來的第一個好處,就是降低了進軍波沙灣的難度。

此外就是,在針對駱沙聯邦的方向上開闢了第三條戰線。

不過,最為關鍵的,其實還是重新把梁夏帝國與迢曼帝國聯絡到一起。

在進軍波沙灣之後,梁夏軍隊只需要北上攻佔與控制波伊國,就能夠打通到忒爾共和國的交通線,而忒爾共和國到迢曼帝國,中間只隔著幾個中立小國,而且大多偏向跟迢曼帝國結盟。

當然,忒爾共和國參戰的投名狀就是對波伊國發動進攻。

要說的話,讓忒爾共和國加入協約集團的,就是波伊國,準確的說是布蘭王國一直在透過扶持這個傀儡國家來對抗、壓制與削弱忒爾共和國在傳統勢力範圍的影響力,以求實現對該地區的霸權統治。

忒爾共和國突然就宣佈參戰,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此之前,布蘭王國上下或許還存在一絲幻想,認為首先挫敗北玄地區的迢曼軍隊,再奪回馬耳他島,就有望重整旗鼓,至少能夠控制波沙灣,在這裡跟遠道而來的梁夏軍隊決一死戰。

可是現在,隨著忒爾共和國參戰,反敗為勝的希望已經不存在了。

首先就是,波伊國肯定堅持不住,必然會迅速戰敗,而部署在當地的布蘭軍隊在失去最大的靠山之後,唯一的選擇就是向西,也就是夕梵運河撤退,避免被包圍。這麼做,等於主動放棄了波沙灣的油田。

關鍵還有,助手波伊國的布蘭軍隊總共還不到5000人。

不撤,留下來拼命,全部英勇的戰死,也改變不了波沙灣淪陷的結果。

或許,布蘭軍隊能做的,也就是在撤走前炸掉油田,甚至是點燃油田,儘可能給後來者製造麻煩。

不說別的,只是撲滅油田的大火,就需要很多時間。

這同樣意味著,在短期之內,帝國海軍得加大在梵炎洋方向上的投入,必然會對東望洋上的作戰行動產生影響。

至少,從白止戰所在的角度來看,這未必就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