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昨天才看了小型航母。

這一起一落的反差,確實極具震撼性。

用白止戰的話來說,在“行省”級的面前,昨天幾艘小型航母就是未成年狀態,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此外,在登上航母之後,才能真正感受到大的好處。

最明顯的,就是飛行甲板的區域劃分。

之前在艦隊航母上,飛行甲板並沒有劃分固定的功能區,只在需要的時候,由航空勤務人員臨時設定相關功能區域,比如圍繞升降機的起飛整備區,前部彈射起飛區,以及艦島前後的故障處置區等。

在大型航母上,就不一樣了。

飛行甲板上面,用不同顏色的標線劃出了好幾處專門的功能區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甲板兩側的停留區域。

這也是大型航母的一大優勢。

在留下充足的降落空間之後,能夠在飛行甲板兩側,沿縱向各設定幾個常備的艦載機繫留點。

停在這幾處繫留點的艦載機,不會對降落產生影響。

要說的話,“行省”級還不夠大,位於左側的停留區比較窄,艦載機只能斜著停放,限制了停放數量。

多出停留區的一大好處,就是能在保留待命戰鬥機的情況下,把甲板騰空,加快在緊急情況下的出動速度。

或者,在回收返航艦載機的時候,能讓幾架戰鬥機處於待命狀態,而不像艦隊航母那樣需要清空飛行甲板。

直接的說,處於待命狀態的戰鬥機能夠從甲板尾部直接滑跑升空。

在實際操作中,如果飛行員坐在機艙裡面,能夠節約幾分鐘時間!

千萬不要小看這幾分鐘。

在防空作戰的時候,幾分鐘足夠對來襲機群進行一次有效攔截了。

從之前的艦隊決戰來看,決定防空作戰勝負的,甚至決定航母生死的,其實也就那麼幾分鐘而已。

艦體巨大的第二個好處,體現在了機庫裡。

“行省”級是帝國海軍第一種在機庫裡面設定了頂吊區域的航母。

嚴格說來其實是第二種。

早在十多年前,帝國海軍就在“龍江”級上測試了把艦載機吊在機庫內的裝置,只是效果不理想,存在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可操作性非常的糟糕,在測試完成之後就拆掉了,並沒有正式裝備。

在“行省”級上面,透過吊掛方式搭載艦載機,也只是為了應急,準確說是多載一些備用機。

其實,設計時所考慮的,並不是為了搭載更多的艦載機。

按照趙禹所說,最初的想法,其實是為了加快艦載機在機庫裡的轉移速度,提高機庫內部的作業效率,並降低作業強度。

說得直接一點,那是給勤務人員減負。

只是,在後期的操作中,勤務人員發現可以用來吊掛備用艦載機,從而提高艦載機的搭載量。

此後,在實戰操作當中,這些吊掛位置往往被用來搭載額外的零備件,以便在前線修復受損的艦載機。

至於價值,自然不用多說了。

在過去幾場戰鬥中,大約有一半受損的艦載機因為無法在航母上修復,佔用了航母上的寶貴空間,不得不報廢處理。這些被直接拋入大海的受損艦載機,有很多其實能夠修復,或者說有修復的價值。

其實,只是達到5米的層高,就解放了艦載機設計師的雙手,讓設計師不再過分的強調艦載機的高度。

僅此一點,就有無法衡量的巨大價值。

至於“行省”級其他方面的效能,就更加不用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