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新三件(第2/2頁)
章節報錯
要說,“朱雀”的效能優勢,也就體現在這幾點上,特別是航程。
“朱雀”可是帝國海軍第一種最大航程超過2500千米,掛上500千克炸彈後,作戰半徑能達到750千米的艦載機。
正是如此,“朱雀”還是帝國海軍第一種被選為偵察機的俯衝轟炸機。
取代“飛魚”的是輕攻4型“霹靂”魚雷攻擊機。
如果說“朱雀”是大放異彩的話,那麼“霹靂”就顯得很平淡無奇了。
跟“飛魚”相,“霹靂”在主要效能上的最大提升,只是把最快飛行速度提高到每小時475千米,對海作戰半徑到達了700千米。在其他方面,比如爬升率、巡航飛行速度與敏捷性都沒有多大提升。
當然,肯定更加的結實,也意味著更加的笨重。
要說,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在三種艦載機當中,魚雷攻擊機的載彈量最大,而且攻擊階段需要在超低空以最快速度飛行,對機身結構強度要求最高,往往還要多一名乘員,所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製造機體,魚雷攻擊機最為笨重,如果用相同的發動機,或者是技術水平相當的發動機,飛行速度也肯定最慢。
正是如此,面對“魚雷機陷阱”的不止是帝國海軍,而是所有列強的海軍。
只是在制海作戰中,魚雷攻擊機又是不可或缺的艦載機。
梁夏海軍與紐蘭海軍都在加緊建造後條約型戰列艦,而實彈測試證明,魚雷是對付戰列艦的頭號利器。
更加要命的是,後條約型戰列艦,無一例外的把多出的噸位主要用來增加防護。
隨著艦載航空兵迅速的發展壯大,相對傳統的威脅,也就是大口徑穿甲彈,艦載機投下的魚雷與炸彈更有威脅。
結果就是,從條約時代開始,列強格外重視戰列艦的水平防護與水下防護。
到後條約時代,水平防護基本到了天花板,重點加強的就是水下防護!
如此一來,就得增加魚雷的威力,也就是加大戰雷頭裝藥量。
此外,隨著戰艦的防空火力增強,肯定要透過提高魚雷射程來增強魚雷攻擊機的戰鬥生存率。
這些要求,都導致航空魚雷往大型化方向發展。
結果就是,要想提高魚雷攻擊機的載彈量,因為不可能無限制的擴大機體,所以只能降低或犧牲其他效能。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才沒有對魚雷攻擊機的效能提出太多過分的要求。
在總體上,魚雷攻擊機的基本飛行效能依然是遠遠比不上俯衝轟炸機。
為此,艦載航空兵針對魚雷攻擊機存在的缺陷,對攻擊戰術做了調整。
現在,所有的指揮官都轉飛“朱雀”,而且在常用攻擊戰術當中,魚雷攻擊機被放在最後面。
這麼安排,主要就是為了避開防空戰鬥機。
當然,海軍也不是完全沒有要求。
對魚雷攻擊機來說,最大的要求就是航程與載彈量,這也是“霹靂”相對於“飛魚”提高幅度最為明顯的地方。
從這個角度看,“霹靂”算得上優秀的魚雷攻擊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