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5日夜間,白止戰才收到最新的訊息。

布蘭皇家海軍本土艦隊的主力已經回到了母港,也就是斯帕卡灣,只是兩艘最新銳的快速戰列艦沒有返回。

那兩艘戰列艦去哪裡了?

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喬治五世”號與“威爾士親王”號沒有在10日的戰鬥中受傷,即布蘭皇家海軍沒做調整,布蘭王國那幾家能夠為主力艦提供服務的造船廠,也沒有做維修戰艦的準備工作。

看完電報,白止戰立即讓周湧濤給海軍司令部回電,催促鄭江明儘快聯絡迢曼海軍。

那可是兩艘快速戰列艦!

“喬治五世”級是最差勁的條約型快速戰列艦,即為了獲得足夠高的航速,也為了在火力強度與火力密度之間做到兩全其美,更為了降低建造成本,做了太多的妥協,搞到最後是不倫不類。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按4+2+4佈置的10門14英寸主炮。

採用14英寸主炮就是在開倒車。

之前建造的2艘“納爾遜”級是16英寸主炮,上次大戰的主力,“伊莎女王”級都是15英寸。

關鍵還有,布蘭皇家海軍在此之前沒有一種主力艦配備14英寸艦炮。

反到是紐蘭海軍與狹夷海軍,把14英寸當成標準口徑,在16英寸艦炮成為主流之前用在數十艘主力艦上。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不管“喬治五世”級的其他效能有多好,只是這10門14英寸主炮就使其淪落為二流戰艦。

同一時代,其他列強建造的條約型戰列艦,火力都在“喬治五世”級之上!

只是,“喬治五世”級是貨真價實的快速戰列艦,29節的最快航速並不比其他快速戰列艦慢。

關鍵還有,在“喬治五世”號完工之前,航母已經登上了戰爭舞臺。

結果就是,在正式接收之前,布蘭皇家海軍讓造船廠在這幾艘戰列艦上安裝了儘可能多的高射炮。

根據可靠情報,“喬治五世”號配備有32門40毫米與65門20毫米高射炮,“威爾士親王”號則有48門40毫米與70門20毫米高射炮,兩艦各有8座雙聯裝5.5英寸高平兩用副炮。

這個火力配置,即便跟帝國海軍的“旭海”級相比,也不算太差。

要說的話,“喬治五世”級的位置就是在航母身邊,充當航母的保鏢。

早在幾個月前,白止戰就提醒王開元與鄭江明,讓他們盯住“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當時,有情報表明,紐蘭海軍向布蘭皇家海軍提出,用3艘“科拉”級來交換2艘即將建成的“喬治五世”級與“胡德”號,在“北卡”級服役後歸還,以此解決沒有快速戰列艦為航母護航的問題。

可惜的是,布蘭皇家海軍沒答應,理由是“宰相”號也即將建成,而且2艘“沙恩霍斯特”級有巨大威脅。

此後,建成的“喬治五世”級全都在本土艦隊。

此外還有,布蘭皇家海軍陸續對另外幾艘快速主力艦進行了改造,全都以增強防空火力為主。

就算“胡得”號已經被擊沉,還有兩艘“聲望”級戰列巡洋艦能夠為航母護航。

隨後,海軍司令部發來電報。

按迢曼海軍提供的相關情報,“喬治五世”號與“威爾士親王”號有可能已經南下,還在追擊“宰相”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