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就是,帝國情報機構一直高估了“狹夷”號的防護能力。

當時估計的接近5萬噸的標準排水量,仍然用16英寸主炮,肯定能賦予戰列艦極為強悍的防護效能。

要說的話,如果讓帝國海軍來建造一艘5萬噸的戰列艦,肯定是非常強悍。

不要忘了,“旭海”級的設計排水量才3萬5千噸!

即便是按後條約標準設計的“南珠海”級,最初的標準排水量也被限定在42000噸,最多不超過45000噸。在大戰爆發之前,帝國海軍沒打算建造標準排水量達到50000噸的戰列艦。

在戰前的時代,50000噸戰列艦是無法想象的龐然大物。

由此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帝國海軍的航空魚雷都有著非常巨大的威力,有效射程卻短得可憐。

只有1200米!

同一時代,狹夷海軍的航空魚雷,在定深3米時的有效射程超過2000米,紐蘭海軍的航空魚雷都能達到1500米。

原因也很簡單,戰雷頭佔的比重太大,就只能壓縮動力系統的質量與空間。

不過,這些都是題外話。

當天下午,進行了首輪實彈打靶測試,而且就由艦載航空兵擔綱。

也是因為艦載機掛載的炸彈與魚雷的威力最差,不會對“狹夷”號的艦體產生太嚴重的破壞。

兩艘航母各出動了2箇中隊,都是1個魚雷機中隊與1個轟炸機中隊。

關鍵,測試了兩種航空魚雷與兩種口徑的航空炸彈。

至於結果,並沒有超出預料。

新式航空魚雷的戰雷頭裝藥量減少了50千克,不過採用威力更大的炸藥,因此依然有足夠的破壞力。只是對於“狹夷”號這個噸位的巨無霸,航空魚雷的至傷能力其實都非常的有限。

此外,完善的水下防禦系統,能夠有效降低魚雷造成的損傷。

至於航空炸彈,250千克級穿甲彈其實完全可以淘汰了,因為連500千克級航空穿甲彈都無法百分之百的擊穿“狹夷”號的水平裝甲。關鍵是,“狹夷”號的水平防護在同時代的戰列艦中,也只算一般。

關鍵還有,航空穿甲彈的威力同樣不夠大。

為了保證穿透能力,航空穿甲彈其實就是一根大鐵管子,500千克級炸彈的裝藥量只有幾十千克,大部分都是彈殼。

根據後來計算出的結果,使用航空炸彈與航空魚雷,即便運氣很不錯,也要命中50次以上,才有可能擊沉“狹夷”號。

要像攻擊航母那樣,靠1枚炸彈或者1條魚雷致沉或者致傷,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反過來要求發展效能更好,或者說是更大與更重的艦載機,以及搭載與運作大型艦載機所需的大型航母。

此外,攻擊效果還跟採用的戰術有關。

在完成打靶測試後,申普與朱華聖就組織飛行員進行了討論,最後還總結出了一種攻擊戰術。

準確的說,其實是一個要領。

魚雷攻擊機得集中在一個方向上發起攻擊,讓魚雷全部命中戰艦一側。

在理論上,只要大概10條航空魚雷,就能導致“狹夷”號因為一側的艙室嚴重進水而傾覆。

至於俯衝轟炸,也許用高爆彈比用穿甲彈要好,因為高爆彈能掃除戰艦上的高射炮。

當然,要是有威力更大的航空穿甲彈,那就再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