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突然冒出來的念頭,讓張國柱猛的哆嗦了幾下。

雖然“龍興”級還沒有配備炮瞄雷達,但是對於炮瞄雷達的強大效能,張國柱心裡是非常的有數。

不要忘了,在上次大戰期間,張國柱在“北河”號上當艦長。

在上半年,“北河”號與“南江”號借更換主炮炮管的機會,裝上跟“旭海”級一樣的炮瞄雷達,此後借海試的機會進行了測試,結果證明使用炮瞄雷達能夠在遠端炮戰中把主炮的準確率提高十倍以上。

關鍵還有,雷達不受交戰距離的影響,幾乎能在主炮的全射程內保持同樣的準確率。

準確的說,由雷達指揮炮擊,影響炮彈撒佈範圍的首要因素不再是測量的誤差,而是艦炮自身的精度誤差。

當然,雷達的頭號價值,是能夠在夜間探測與鎖定目標。

要說的話,雷達的出現,徹底的改變了夜間炮戰的戰術,讓針對夜戰搞的特殊訓練變得毫無意義。

震驚之餘,張國柱沒忘記做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讓通訊參謀去拍發電報。

雖然只是他的猜測,但是有理由相信,那四艘紐蘭戰列艦肯定有雷達,還是效能先進的炮瞄雷達。

那麼,別的紐蘭戰艦呢?

既然有了炮瞄雷達,還會缺少對空搜尋雷達嗎?

“龍江”號發出電報的時間是6點15分。

當時,對面的四艘紐蘭戰艦已經打出了第三輪齊射,正在為第四輪齊射做準備。

四艘“龍江”級在6點10分的前後,陸續進行了一次以校炮為目的的半齊射,在為第一次全齊射做準備。

在第42.1分隊東南大概100千米外,第43.1分隊的四艘快速戰列艦正以28節的速度向東疾馳。

為首的正是“旭海”號。

指揮第43.1分隊的就是李傑,只不過,他不是第43特混艦隊司令官,第43特混艦隊也沒有司令官。

四支特混艦隊當中,第43特混艦隊的情況最特殊。

第43特混艦隊本身就是臨時組建的,除了“旭海”號與“炎海”號,其他的戰艦原本都不屬於第四艦隊,而是從第二艦隊抽調來的,只是因為集結地點是在那球港,所以編在了第四艦隊名下。

此外,第43特混艦隊的規模也最小。

除了第43.1分隊的四艘快速戰列艦之外,只有第43.2分隊的四艘輕巡洋艦,跟第43.3分隊的四艘驅逐艦。

沒有編入重巡洋艦,那是沒有重巡洋艦可用了!

戰前,帝國海軍總共只有十六艘重巡洋艦,在上次大戰結束之後建造的四艘“昆州”級已經落後,因為艦體壽命快耗盡,所以留在後方充當訓練艦使用。另外十二艘當中,有四艘在第41特混艦隊,四艘在第42特混艦隊,另外四艘被派往炎海,盯防紐蘭海軍南珠國分艦隊的兩艘重巡洋艦。

對第43特混艦隊來說,有沒有重巡洋艦,問題都不大。

在傳統的艦隊決戰當中,重巡洋艦的主要任務是掩護主力艦,阻擊敵人的輕巡洋艦與驅逐艦,避免主力艦遭到魚雷攻擊。只是以快速戰列艦為主力的艦隊決戰中,速度就是最好的防護。

在戰前進行的演習早已恆明,快速戰列艦能夠憑藉航速應付敵方驅逐艦的攻擊。

關鍵還有,帝國海軍的快速戰列艦全都加強了防空火力,而最顯著的標誌就是用大口徑高射炮取代了副炮。

帝國海軍的130毫米高射炮,對付中小型戰艦,絕對是非常給力。

別看130毫米炮彈的威力比不上150毫米炮彈,可是射速的優勢,足夠彌補炮彈威力的不足。

正是如此,快速戰列艦往往不需要巡洋艦掩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