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來參與會議的人員中,有三名跟黑爾過來的部長,有代表軍方的陸軍部長史丁生與海軍部長羅克斯,代表國會的眾議院議長班克黑德與參議院臨時議長皮特曼,以及幾名灰宮的幕僚。

此外,就是十幾名“民間人士”。

他們是大財團的代言人,而這些財團是洛福斯的靠山與金主。

八年之前,就是在這些財團的支援下,還略顯稚嫩的洛福斯脫穎而出,不但在民主黨的初選當中獲勝,還在隨後的大選中戰勝了當時的共和黨總統。此後推行所謂的新政,以及推出的很多改革法案,都獲得了這些財團的支援。哪怕到今年,洛福斯能第三次獲得民主黨提名仍然是財團所為。

這些財團的勢力到底有多麼強大?

“新政”能夠順利實施,與這些財團有莫大的關係,因為搞基礎建設的錢,也就是聯邦政府的赤字開支就是財團提供的貸款。如果財團不願意把錢借給聯邦政府,“新政”必然是無米之炊。

即便是洛福斯,也得向財團低頭!

財團控制的不僅僅是紐蘭聯邦的銀行,還透過銀行,直接或者間接的控制了紐蘭聯邦的主要企業。

整個國家的命脈都在這些財團的手上。

國家喉舌,報紙電臺等新聞媒體,包括那些自由撰稿人,也都由財團控制。

所謂“孤立主義”無非是要避免過早捲入戰爭,以免在戰爭初期遭受慘重損失。在恰當的時候再出兵參戰,比如像上次大戰那樣,交戰各方都已是傷痕累累,再出兵參戰,就能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益。

說來說去,財團關心的就是利益。

只要有利可圖,直接出兵參戰又何妨?

當然,利益本身就是相對的。

如果說在年初,參戰對紐蘭聯邦不太有利。那麼到現在,繼續呆在戰場的外面,那就更加不利了。

再拖上幾個月,恐怕除了紐蘭聯邦之外的列強都會戰敗。

其他列強戰敗之後,紐蘭聯邦不但要在東望洋麵對梁夏帝國,還要在夕落洋迎接迢曼帝國的挑戰。

有勝算嗎?

顯然沒有!

別說紐蘭聯邦只有兩億多人,人口總量不到梁夏帝國的一半,哪怕有四億人也絕不是兩個強大帝國的對手。

那時,紐蘭聯邦唯一的選擇,就是承認梁夏帝國的全球霸主地位。

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偏安一隅。

其實,這也幾乎不可能。

哪怕梁夏帝國與迢曼帝國不會在這場戰爭當中對付紐蘭聯邦,畢竟沒有開戰的理由,也會用經濟與貿易等方式絞殺紐蘭聯邦,逼迫紐蘭聯邦在十年或者二十年後,選擇用戰爭手段打破僵局。

到那一步,紐蘭聯邦取勝的希望更加渺茫。

在戰略層面上,沒有更好的選擇。

現在奮起一戰,聯合所有能夠聯合的盟友,哪怕沒辦法戰勝梁夏帝國,也有機會逼迫梁夏帝國接受停戰的結果。

當然,在此之前要做的,並不是聯合盟友,是團結內部力量。

雖然獲得財團支援,但是黨派的矛盾依然存在。別看民主黨一家獨大,要是沒有共和黨的支援與配合,洛福斯未必能夠順利的把紐蘭聯邦帶入戰場,搞不好還會在年底的大選當中敗北。

聯合與團結共和黨,需要做出妥協與讓步。

關鍵,還要讓那些目空一切的財團無條件的支援由洛福斯為首的戰時政府,在戰爭期間服從聯邦當局指揮。

這也是黑爾最佩服洛福斯的地方。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