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現在來看,恐怕得提前開始。

如果紐蘭聯邦將在今年,哪怕是在下半年參戰,帝國海軍都得考慮立即擴大遠洋潛艇艦隊的規模。

至少應該立即加快建造速度。

顯然,問題就在這。

不是說缺乏建造潛艇的工業實力,而是沒有合適的設計方案!

建造潛艇,小型造船廠就行,南江下游與帝國北部沿海地區,少說都有十家造船廠具備建造能力。

可是直到大戰爆發,帝國海軍都沒有合適的遠洋潛艇的設計方案。

那二十艘遠洋潛艇,全都是在上次大戰結束後,用戰爭期間建造的最後一種大型潛艇改進而來的應急產品。

說句不好聽的,是用來充數,補上條約規定的潛艇總噸位的缺口。

顯然,早就落伍了。

導致這種局面,往根本上講,還是在帝國海軍自身。

過去十幾年裡,有能力的設計師,幾乎全都被艦隊航母、快速戰列艦等專案挖走了。

像艦船設計師這類尖端人才,在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夠用。

再說,設計潛艇也不是那麼容易。

以複雜程度論,潛艇超過了任何一種水面戰艦。

在理論上,所有水面戰艦都是開放式架構,只需要擴大尺寸與增加排水量,就能夠達到設計指標。

潛艇剛好相反。

因為是封閉式架構,所有基本的引數,尺寸與排水量定下後,就不能隨意變動。設計師所要做的,就是在這個限死了的空間裡面,嚴格按照限定的噸位,實現全部的,至少是主要設計指標。

這個特點,決定了水面戰艦的設計師很難轉行設計潛艇。

趙禹做過嘗試,最後是半途而廢。

就是在碰壁後,趙禹才向海軍司令部提出建議,在南江下游的武州與昌州各資助一家集設計與建造為一體的造船聯合體,與其他的大型造船廠錯位競爭,主要從事潛艇等特種艦艇的設計與建造。

該建議的結果就是現在的武州造船廠與昌州造船廠。

可惜,兩家造船廠的整合工作在新曆99年年初才完成。

此外,缺乏設計師的問題一直沒得到解決。

大戰爆發之前,武州造船廠與昌州造船廠各提交了幾種潛艇的設計書,全被趙禹給打了回去。

因為設計師嚴重欠缺設計遠洋潛艇的經驗,所以這幾套方案,全是在現有的小型潛艇上進行放大。

等比例放大後,就是遠洋潛艇了?

這麼簡單,哪裡需要設計師,找幾個皮尺工就夠了。

按王開元所說,此次談判的一個目標,就是爭取以技術交換的方式從迢曼帝國引進遠洋潛艇設計方案。

有現成的方案,可以先讓造船廠練手,把工人培養出來。

透過對引進的方案進行改進,讓潛艇設計師獲得鍛鍊的機會,從而對先進的遠洋潛艇有全新認識。

等到一切成熟之後,再從頭設計新式遠洋潛艇。

如果順利,其實就一兩年的功夫。

這些事不需要保密,在談判開始後就會告知迢曼帝國的談判代表,而且梁夏海軍缺乏遠洋潛艇又不是秘密。

談到正事,白止戰來了興趣。

吃完午飯之後,他就跟著王開元回了東院。

用王開元的話來說,他一路睡了過來,需要補的課還多著呢,所以最好少去外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