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快速戰列艦編入機動艦隊,為航母提供掩護,不是高野的主意,而是蘭雲中將與第二航空戰隊司令官山口少將的主張。嚴格說起來,其實也是在效仿梁夏海軍。因為在過去幾年裡面,梁夏海軍一直在演習中讓同樣是升格而來的快速戰列艦為航母提供掩護,增強航母抵抗打擊的能力。

關鍵就是,只有快速戰列艦能夠跟上航母。

為此,蘭雲甚至以辭職的方式來威脅軍令部的那些大佬。

在是否動用寶貴的快速戰列艦為航母護航的問題上,高野同樣覺得有必要,只不過沒有直接出面。

先不說有沒有戰術價值,照著梁夏海軍做,那就肯定沒有錯!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梁夏海軍在軍備建設方面,就沒有走過彎路,基本上每一步都踏對了點。

就拿航母來說,在當今四大海軍強國之中,梁夏帝國最後一個加入航母俱樂部,卻走了捷徑。

首先是利用“華城條約”的特殊條款,用放棄四艘超無畏艦,並且把改造航母的排水量限制在二萬五千噸以內,額外獲得兩艘的改造配額。在當時,其他國家的海軍將領都在嘲笑梁夏海軍,覺得這根本就辦不到。狹夷皇國與紐蘭聯邦利用戰列巡洋艦改造的航母,連三萬三千噸都不夠,在經過多次協商之後才把噸位限制增加了三千噸,確保航母的各項效能能夠達標。

減少了一萬一千噸,以大約“赤誠”號70%的噸位,能弄出什麼樣的航母?

可結果呢?

梁夏海軍不但在二萬五千噸的限制內改造出了艦隊航母,而且戰鬥力絲毫不差!

其次,梁夏海軍最先明確航母的用途。在狹夷海軍還想著用雙層夾板,甚至是三層甲板來增強航空作戰能力的時候,梁夏海軍已經開始在液壓彈射器上發力,重強調了飛行甲板的利用效率。

關鍵還有,梁夏海軍的四艘“龍江”級從設計極端開始就是以航空作戰為核心。

什麼意思?

這四艘航母根本就沒有配備主炮,甚至不是很在乎裝甲防護,把噸位都用在了跟航空作戰有關的地方。

結果就是,用二萬五千噸的標準排水量獲得了超過三萬六千噸的航空作戰能力。

只說載機數量,在各型艦載機的尺寸與起飛重量都普遍大出一號的情況下,“龍江”級搭載的艦載機比“赤誠”號多了差不多二十架。如果搭載的數量一樣,“龍江”級的航空作業效率比“赤誠”號高出百分之二十。

此外,還有以航母為核心的作戰戰術。

不說別的,梁夏海軍首先讓主力艦為航母打工,還為此把四艘在上次大戰期間倖存下來的戰列巡洋艦開膛破肚,以幾乎等同於重建的方式升格為快速戰列艦,還在多次改造中反覆加強防空火力。

從事後的角度來看,沒人能夠否認梁夏海軍的高瞻遠矚。

讓蘭雲與山口去鬧,也是為了殺殺軍令部那些老頑固的囂張氣焰,讓他們別對艦隊作戰指手畫腳。

此次作戰,就得看機動艦隊,準確說是四艘航母上的三百多架艦載機。

要說什麼,其實有一點可惜。

為了欺騙敵人,不得不讓戰力最強的第三航空戰隊的兩艘“瑞和”級航母留在東望洋打醬油。

其實,那兩艘航母在年初才建成,至今都沒有完成海試,戰鬥力很不穩定。

讓它們在東望洋上轉悠,也算物盡其用吧。

不管怎樣,勝負就在此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