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接二連三(第2/3頁)
章節報錯
在此之前,24架A6D都在貼近海面的超低空飛行。
要說的話,超低空突防一直就是A6D的拿手好戲。
設計A6D的那個時代,行動式防空導彈與配備了火控系統的小口徑自行高射炮都沒有問世,威脅最大的是各種遠端防空導彈與大口徑高射炮,因此超低空突防是相對較為有效的突擊手段。
其實,在這個時代的攻擊機都很重視低空效能。
具有代表性的,除了紐蘭海軍的A6,還有梁夏海軍的“攻5”,以及西陸集團的“美洲虎”與“狂風”IDS等。
這些攻擊機都具有非常出色的低空穩定性,而且實現的手段都差不多。
簡單的說,就是高翼載。
雖然高翼載會降低機動效能,讓飛機變得更加笨重,但是相對的,越是笨重的飛機,低空飛行的穩定性就越好。
也就是憑藉這一點,A6D擁有很出色的低空穩定性。
其實,按照最出的設計思想,A6D的首要任務就是掛上半穿甲航空炸彈,在貼近海面的高度上,飛到敵艦的上空,並投下炸彈。畢竟在設計A6D的時代,反艦導彈還是一種很不靠譜的武器。
只是這次,使用的反艦導彈。
在驅逐了梁夏艦隊的預警機之後,F14B並沒撤退,而是繼續向西北突擊。
隨後,梁夏艦隊的防空戰鬥機就殺了過來。
除了有4架“戰9B”之外,還有幾架“戰12A”。
顯然,遇到了緊急情況,梁夏艦隊把多用途戰鬥機都派了出來。
與另外2個方向上一樣,護航的F14B竭盡所能的纏住敵人的防空戰鬥機,為攻擊機創造突防的機會。
其實,也只有該方向上的突擊取得了突破。
在凌晨3點50分左右,至少有2箇中隊的A6D在距離梁夏艦隊大約150千米的地方投下了攜帶的反艦導彈。
按編隊長機的報告,在發起攻擊之前,已經探測到了梁夏海軍的航母。
準確的說,是透過雷達探測到的資訊,確認在150千米外有一艘航母,而不是小得多的防空戰艦。
總而言之,16架A6D相繼發起攻擊。
至於第三個中隊的8架A6D,因為在突擊的過程當中遭到攔截,沒能到達發起攻擊的海域。
150千米這個攻擊距離,算得上非常理想。
“魚叉”反艦導彈的最大射程能達到185千米,因此就算是遭到干擾,還有第二次攻擊機會。
關鍵就是,在這個射程上能採用躍升彈道。
簡單的說,就是在逼近敵艦,也就是進入程序防空系統的攔截範圍前,反艦導彈迅速爬升到高空,再俯衝發起攻擊。
此舉,最大的好處,其實就是能夠有效的提高導彈的突防率。
針對以速射炮為代表的末端反導攔截系統有非常突出的效果。
因為導彈的機動範圍大,而反導系統的隨動系統未必跟得上,所以在面對突然爬升的反艦導彈的時候,反到系統未必跟得上,也就有可能丟失目標,從而錯過最寶貴,也是唯一的攔截機會。
16架A6D,總共投射了近60枚“魚叉”反艦導彈。
這個數量,不足以殲滅第六十一特混艦隊,但是肯定能重創第六十一特混艦隊,並使其喪失部分作戰能力。
要說的話,這些導彈也就只夠對一艘航母發起飽和攻擊。
不要忘了,在航母附近,肯定會有一艘防空巡洋艦,以及數艘具有一定防空作戰能力的護航戰艦。
其實,就算是反潛護衛艦也配有防空導彈。
何況,空中還有防空戰鬥機。
在預警機的指揮下,準確說只要預警機能夠及時發現來襲的反艦導彈,就能引導防空戰鬥機前去攔截。
哪怕癱瘓,甚至是擊沉一艘超級航母,也就只需要10多枚反艦導彈,可是能夠突破重重攔截的反艦導彈肯定不多,別說是擊沉航母,能夠讓航母受到重創,短暫喪失戰鬥力就不錯了。
關鍵還有,“魚叉”針對的就不是航母這類超級巨無霸。
在紐蘭海軍的戰術體系裡面,承擔反航母作戰重任的其實是“戰斧”的反艦型,也就是BGM109系列重型反艦導彈,而AGM84“魚叉”屬於輕型反艦導彈,主要用來對付中小型戰艦。
可惜的是,“戰斧”導彈的空射型號無果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