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全力以赴(第2/3頁)
章節報錯
在大部分時候,維修車間都是用來對雷達、發動機、資料鏈等裝置進行維修與保養。
不說別的,只是給幾十架艦載機的發動機進行維護,就需要大量時間,準確說是佔用大量的車間時間。
那麼,可以用來維護電子攻擊機的時間就不會太多。
正是如此,1艘航母搭載8架電子攻擊機,就已經是極限了。
其實,梁夏海軍早就認識到了電子攻擊機不足所產生的問題。
只是,要解決這個問題,還真的不太容易。
關鍵,其實是技術。
按照梁夏海軍做的規劃,或者說是想出的辦法,其實是透過技術手段,讓電子攻擊機不再那麼的特殊。
道理也很簡單,所有的電子攻擊機都是以攻擊機為平臺,只是透過裝備與掛載專門的電子戰裝置,並且安排電子戰軍官操作,獲得了強大的電子戰效能,而在本質上依然是一種攻擊機。
電子攻擊機如此的複雜,關鍵是技術不夠先進。
如果技術足夠先進,那就不需要專門的電子戰裝置,也不用,或者說減少電子戰軍官的人數。
其實,相關的先進技術,已經得到了應用。
比如梁夏空軍為“戰20”研製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在測試的時候就展現出了強大的電子戰能力,除了能以被動工作的方式模仿電子偵查裝置之外,還能夠透過相位控制,對敵方的雷達進行壓制式干擾。
此外,自動化技術,特別是智慧化技術的出現,以及在軍事領域獲得廣泛應用,讓操作電子裝置變得不再那麼複雜,也就能夠用1名電子戰軍官來完成過去需要2名,甚至3名電子戰軍官才能夠完成的操作。
正是如此,梁夏海軍的下一代電子攻擊機,跟艦載攻擊機已經沒有明顯的區別。
簡單的說,透過更換少數必要的機載裝置,使用相關的火控軟體,並且掛載與使用專門的電子戰吊艙,“攻12”的雙座型就能夠執行電子攻擊任務。如果有需要,還可以在內部彈艙攜帶反輻射導彈。
這樣一來,一支攻擊機大隊當中,至少有一半,也就是12架攻擊機能用來執行電子戰任務。因為減少了載機種類,所以還能夠擴大攻擊機的編制規模,比如多搭載一個大隊,也就增加了12架電子攻擊機。
可惜的是,在參戰之前,紐蘭海軍對電子攻擊機的價值並無清楚認識。
就算知道電子攻擊機很重要,紐蘭海軍也沒認識到,平常編制的4到6架,根本就不堪使用。
結果就是,在攻打中轉島的戰鬥當中,兩支特混艦隊的EA6B的出動強度,全都達到設計最大標準的兩倍以上。
部分時候,1架EA6B要在一天之內出動5個架次,相當於設計標準的2.5倍。
按照統計,第51特混艦隊的EA6B,每架日均飛行時間超過10個小時,而第52特混艦隊的更是達到12個小時。
如此高的出動強度,必然導致電子攻擊機的完備率急劇降低。
在此之前,第51特混艦隊就損失了3架EA6B,而且全都是因為高強度出動所導致的飛行事故。即便是剩下的15架,也只有6架處於能出動的良好狀態,另外9架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沒辦法出動。
其實,就算是能夠出動的這6架,也有一些小問題。
6架電子攻擊機也只夠執行一次攻擊任務。
正是如此,在首輪攻擊當中,斯塔克才沒有動用這些電子攻擊機。
按照安排,這6架電子攻擊機都在戰鬥機之後升空。
顯然,這跟通常採用的出動順序不大一樣。
以往,如果需要安排電子攻擊機執行攻擊任務,或者說是為攻擊機群護航,得首先讓電子攻擊機起飛。
道理也很簡單,電子攻擊機飛得最慢。
在掛上了4具電子干擾吊艙,以及1具大型副油箱之後,EA6B的巡航飛行速度不到每小時800千米,而F14B的巡航飛行速度超過每小時1000千米,即便是A6D,也在每小時800千米以上。
為此,就需要讓電子攻擊機首先起飛,然後在飛行途中,通常都是在進入戰區之前,跟攻擊機群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