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無可厚非。

“直18”的價格是“直15”的3倍,“直17”的價格是“直15”的5倍。“直17”的最新改進型的出廠價格甚至超過了“戰9B”,為全球最貴的直升機,就連財大氣粗的帝國海軍都消受不起。

正是如此,不管是陸軍,還是陸戰隊,重型直升機都是統一部署,按任務調配。

在陸戰隊,所有重型直升機都部署在登陸艦隊裡面,準確說是由艦隊管轄,平時進駐海軍航空站,戰時隨登陸艦隊與航母戰鬥群活動,有需要的時候分派給作戰部隊,並參與作戰行動。

至於陸軍,管得反到沒有這麼嚴。

通常,在主力師的突擊航空兵或者運輸航空旅裡面,都有一個裝備重型直升機的營,數量一般在20架到30架之間。在戰區直屬的航空旅裡面,一般有2個這樣的營,裝備的重型直升機總共不會少於50架。

簡單的說,在一個戰區,至少有200架重型直升機。

關鍵就是,戰區司令部可以根據情況,調配這些重型運輸航空營,比如集中部署到某一個方向上。

當然,一般是分散部署。

這次,跟第十七裝甲師來到巴鐵的就有2個重型運輸航空營,其中1個來自西部戰區直屬航空旅,總共有52架“直18”。

幾天之前,這些直升機就從基布要塞飛到瓜港。

要說的話,在掛上副油箱與裝載內部油櫃之後,能轉場飛行數千千米,也就是重型直升機的一大優勢。

“直18”的轉場航程高達3500千米。

在理論上,能夠從帝國本土直飛管島。

此外,還能夠透過空中加油延長航程。只不過,一般不會這麼做,因為只能由專用的戰術加油機為直升機進行空中加油,而戰術加油機的航程本身就很有限,並不適合執行跨戰區加油任務。

可問題是,52架根本就不夠用!

按照劉尊山的分析,就算52架“直18”全體出動,一次也就只能向300千米之外運送一個營的兵力。

這些“直18”不可能全都處於完好狀態,出動率肯定沒有100%。

在波沙灣戰爭當中,“直18”的出動率還不到80%,即便按80%計算,出動一次最多能夠投送一個沒有炮兵連的步兵營,而且只能送去一個基數的彈藥。就這點兵力,恐怕連佔領代奧格爾都辦不到。

關鍵,還沒有考慮戰損。

要是在突擊行動當中損失幾架直升機,那就更加麻煩了。

其實,就算突擊行動取得了成功,局面也很不樂觀。

300千米,實在太遠了。

因為一個任務週期超過3個小時,所以就算“直18”能以最高強度出動,一天也就只能飛3次。

可惜的是,第十七裝甲師的“直18”肯定無法達到最高出動強度。

道理也很簡單,這2個營是從波沙灣那邊調過來的,之前一直在執行任務,大部分直升機的狀態都不是很理想,比如需要更換或者翻修發動機,還有幾架的機體在戰鬥中受損,得全面翻修。

如果按照一天出動2個架次計算,在至關重要的72小時內,運輸量僅3000噸。

嚴格說來,還不到3000噸。

這個運量,在扣除了2個步兵營之後,只有幾百噸餘量,而搭建一座能讓“運15A”起降的野戰機場,僅工程裝備就多達800噸,此外還需要大約1200噸工程物資,運量缺口超過了1000噸。

用通用直升機補上這個缺口?

執行飛行半徑為300千米的運輸任務,因為得在目的地補充燃油,所以“直15”的單次運輸量不會超過1噸。

此外,代奧格爾還是在山上,海拔高度超過了1000米。

雖然“直15”在設計的時候就針對高原環境做了最佳化,高原效能非常的強悍,其最新的改進型,即“直15F”所配備的發動機,功率提高了30%,高原效能進一步加強,但是跟所有的直升機一樣,隨著飛行高度的提升,“直15F”的各項效能會急劇降低,尤其是運載能力。

考慮到出動率,還有消耗的燃油,動用“直15”明顯得不償失。

兩人討論半天,最後得出的結論,依然是重型直升機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