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自然因素,由岡伽羅河沖積了數千萬年才形成的岡伽羅平原,絕對是這顆星球上面最適合農業耕種的地方。拿水稻來說,同緯度地區只有岡伽羅平原能一年三熟,而且不需要大量使用化肥。

從無極高原上衝刷下來的淤泥足足有數千米厚,即便再過幾千年都很適合耕種。

關鍵還有,梵羅國依然是典型農業國,全國有超過8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並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即便是城市裡的居民,也有很多是從事第一產業,或者跟農業相關,比如食品加工與農具銷售。

從這個角度看,北部地區的重要性並不在西北地區之下。

雖然在地理位置上,西北地區與北部地區緊密相連,共同構成了從西到東,橫貫梵羅國的“梵羅河岡伽羅河走廊”,而這也是梵羅國的基本盤,但是在這條走廊的西南方向上,存在一個較為明顯的缺口,也就是位於德干高原西北、岡伽羅平原西部、在德城南面數百千米之外的馬爾瓦高原。

說是高原,其實更像是丘陵地帶。

如果把岡伽羅平原說成第一臺階,那麼馬爾瓦高原就是第二臺階。

也就是說,如果敵人從西邊殺入,然後沿著馬爾瓦高原向東推進,就能夠切斷西北地區與北部地區的聯絡。

更加重要的是,德城所在的西北高原,在地理層面上也屬於第二臺階。

說得直接一點,在控制了馬爾瓦高原之後,東方聯軍既可以北上強攻德城,也可以南下征戰德干高原,還能向西掃蕩岡伽羅平原。反過來,梵軍只要丟失馬爾瓦高原,就必然會處於進退失據的境地。

早在6年之前,梵羅當局就認識到了馬爾瓦高原的價值。

前面就提到過,周湧濤出任帝國首輔之前,紐蘭共和國依仗SR71A“黑鳥”3倍音速偵察機率先服役,利用在梵羅國租用的軍事基地,對帝國本土進行戰略偵察,最終導致嚴重的軍事對峙。

當時,帝國就向巴鐵的南部地區增派了3個主力師,擺出了準備在地面開打的架勢。

這3個師,只有1個師部署在卡拉港,另外2個師在北面的海爾布林,直接面對馬爾瓦高原。

帝國陸軍的戰略意圖非常的明顯,在開戰之後全速向東突擊。

只要帝國陸軍的裝甲部隊站上馬爾瓦高原,梵羅國必定戰敗。

隨後,才輪到部署在本土西南地區的地面部隊出手,從東邊發起進攻,掃蕩梵羅國的東北地區與北部地區。

按後來公佈的相關資料,梵羅國與紐蘭共和國進行了好幾次兵棋推演,而得出的結論都是梵羅國將在一個月內戰敗,而且紐蘭共和國鞭長莫及,甚至沒有辦法趕在梵羅國戰敗之前完成動員。到最後,梵羅國有很大的可能會被梁夏帝國強行肢解,或者說梁夏帝國將會藉此機會解決心腹大患。

別說是3個師,只需要1個裝甲師就能突破梵軍的邊境防線。

因為在該方向上確實是無險可守,也沒做前期部署,所以就算梵軍的兵力充足,也擋不住帝國陸軍的鋒銳。

在理論上,只要後勤保障沒有出問題,帝國陸軍能夠在一週之內殺到科塔。

正是如此,在對峙即將演變成戰爭的時候,梵羅當局發出逐客令,紐蘭空軍隨後撤走了部署在梵羅國境內的“黑鳥”偵察機。為了讓梁夏帝國放心,梵羅國還邀請梁夏帝國的外交武官參觀了部署“黑鳥”的空軍基地,並且在武官面前拆除了用來為“黑鳥”提供保障的機庫等基礎設施。

此後,梵羅國開始加強西部防線。

因為需要面對帝國陸軍,所以梵羅陸軍沒有花費太大的精力構築邊境防線,也沒把希望寄託在防禦陣地上。

在該方向,唯一能夠依靠的,也就是梵羅沙漠。

為此,梵羅陸軍構築了兩條以道路與鐵路為基礎的戰略防線。關鍵是,這兩條防線總體上呈V字型,不但起到遮蔽首都德城的作用,還能夠逼迫從西邊殺來的敵人向南運動,也就是深入梵羅沙漠。

西邊的防線從比卡內爾到齋普爾,而東邊的防線從德城到齋普爾。

只是,這兩條V字型防線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缺點,向南拓展的空間不夠,對防禦部隊有很高的要求。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梵羅陸軍希望依靠這兩條防線,準確說是部署在中心點上,也就是齋普爾的地面部隊來阻擊向馬爾瓦高原推進的敵人,就得具備極高的戰術機動能力,能夠進行大範圍戰場機動。

不說別的,梵軍從齋普爾附近的前進陣地出發,至少需要向南突擊100千米才能對敵人構成威脅。

顯然,這個要求對梵軍來說,確實是勉為其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