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長途奔襲(第2/3頁)
章節報錯
當然,撤走“戰16AD”機群沒對作戰行動產生太大的影響。
在天亮前,有2個“戰10AD”分隊到達斯蘭,而且都在天亮後出動,參與上午的作戰行動。
關鍵還有,帝國空軍投入了足夠多的“攻8FZ”,帝國海軍也出動了數十架“攻6CZ”為攻擊機群護航。
這些海軍的電子攻擊機,全都來自波沙灣。
以帝國陸軍為首的聯軍已經攻佔了巴格達,正在按計劃向北推進,圍剿逃往北部地區的殘敵。
伊軍已被擊潰,仍然在負隅頑抗的也是些殘兵敗將。
到24日下午,進駐斯蘭的電子攻擊機已經超過100架,此外還有差不多150架防空壓制戰鬥機。
正是如此,才能為每支飛往戰區的攻擊機群至少安排2架電子攻擊機,以及4架防空壓制戰鬥機。
關鍵還有,野戰防空武器的有效射程都不太遠,一般就只有20千米,即便是較為先進的也不會超過40千米。也就是如此,防空壓制戰鬥機完全可以在防空導彈的射程之外將其摧毀。
顯然,這也是不需要動用“戰16AD”的主要原因之一。
針對有可能的漏網之魚,尤其是那些能夠機動部署,而且精心偽裝的防空導彈,帝國空軍採取了一個相對簡單,代價卻有點大的辦法,也就是讓執行攻擊任務的作戰飛機始終在中高空飛行。
按帝國空軍的規定,作戰飛機在進入戰區之後,飛行高度不低於6000米,投彈高度不低於5500米。
其實,這也是在波沙灣戰爭中總結的經驗。
主要就是,幾乎所有小口徑高射炮與行動式防空導彈的有效射高都在5000米以內。
在遭到近程防空導彈攻擊的時候,保持足夠的飛行高度,能夠獲得更多的反制時間,擺脫導彈的機率更大。
實戰證明,只要飛行高度超過了5500米,被擊落的機率就能降低一個數量級。
不過,這也意味著,要想保證轟炸的效率,就得以精確制導彈藥,特別是鐳射制導炸彈為主。
要說的話,這也正是帝國空軍的底氣所在。
雖然在幾個月之前,尤其是在波沙灣戰爭期間,鐳射制導炸彈一直很緊俏,只有在對付高價值目標的時候才能使用,比如在波沙灣戰爭的初期,近八成鐳射制導炸彈由“攻11A”與“戰16A”投擲,但是在大戰爆發之後,特別是軍工體系進入戰時狀態之後,鐳射制導炸彈的身價頓時一落千丈。
原因就是,生產線開始全速運轉,制導元件的產能在9月份提高了上百倍!
至於出廠價格,在戰時按照計劃生產,也就不需要考慮太多。
不出所料,在年底能達到月產20萬套的規模。
就算還沒有達到管夠的程度,不過也大大緩解了彈藥緊張的局面,作戰部隊基本可以隨心所欲的使用鐳射制導炸彈。
此外,精確制導彈藥的打擊效率本身就非常高,因此對彈藥的需求量反到比過去降低了許多,從而大幅度減輕了後勤保障的負擔。也正是如此,帝國空軍才優先確保讓戰術航空兵使用精確制導彈藥。
相對而言,戰略航空兵部署在大後方,後勤保障的負擔要輕得多。
其實,在23日夜間到24日凌晨的戰鬥中,包括巡航導彈在內的精確制導彈藥的用量就佔到60%,不但超過了波沙灣戰爭的平均水平,也超過了大陸戰場的使用比例,成為了最主要的打擊手段。
在24日白天,帝國空軍的作戰飛機總共出動2300架次,除掉戰略航空兵,戰術航空兵出動2000餘架次,投彈量超過8000噸,只是500千克與以下級別的鐳射制導炸彈就用掉了大約2萬枚。
消耗量最大的其實是250千克級鐳射制導炸彈。
道理也很簡單,只要投彈精度有保證,哪怕威力小一些,也能夠摧毀目標。
要說的話,即便是250千克級級炸彈,威力都明顯偏大,用來對付防空導彈發射車、自行高射炮與主戰坦克這樣的戰術目標,不止是綽綽有餘,還顯得有點大而不當,即限制了載機的掛載能力。
即便對付軍事基地,250千克級炸彈也足夠了。
如果轟炸機場這類大型目標,往往得使用特種彈藥,比如集束炸彈與子母炸彈,並非使用更大的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