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大戰爆發,帝國空軍會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沒有自己的電子攻擊機可用。

不要忘了,哪怕“攻5CZ”也要面對機體壽命即將耗盡,在10年之後就要陸續退役的尷尬處境,可是下一代電子攻擊機仍然由海軍主導,在“攻12A”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與空軍沒有直接關係。

到時,空軍還是得采購“鹹菜”。

由此不難看出,“戰16AD”的價值是多麼巨大。

可惜的是,在大戰爆發之後,“戰16AD”的採購計劃才獲得批准。哪怕帝國空軍立即調整了生產計劃,把“戰16AD”的優先順序別排在“戰16A”之前,還直接使用了已經生產出來的機體,也不可能立即獲得足夠多的“戰16AD”,何況“戰16AD”的驗收試飛都還沒有完成。

迄今,帝國空軍就只有30餘架“戰16AD”,其中的10多架在進行驗收測試。

也就是說,剩下的“戰16AD”全都參與了突襲特里凡的戰鬥。

這也是帝國空軍安排“攻8FZ”在前面開路,讓“戰16AD”在後面跟進,執行防空壓制任務的主要原因。

參戰的20架“戰16AD”都還沒有進行驗收,很多電子戰裝置甚至沒有進行除錯!

武器控制系統其實是現成的,比如火控雷達來自為“戰11C/D”研製的AESA,而且在戰前就完成了作戰測試。火控軟體跟“戰10AD”的差不多,而且已在測試機上完成了跟武器系統的除錯匹配工作。

說得直接一點,這些“戰16AD”都能掛著反輻射導彈執行打擊任務,只是無法使用電子戰裝置。

安排“戰16AD”執行防空壓制任務,其實也是在進行驗收測試。

至於作戰效能,完全沒必要擔心。

關鍵就是,“戰16AD”能掛載與使用很多“戰10AD”根本用不了的重型武器,由此獲得遠遠超過“戰10AD”的打擊能力。

比如射程超過300千米,飛行速度高達4馬赫的KD24A重型反輻射導彈。

其實,這種導彈就是為“戰16AD”量身打造。

帝國空軍當初選擇使用“戰10A”來執行防空壓制任務,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就是輕型戰鬥機更加靈活。按照當時的理論,在遭到防空導彈攻擊的情況下,輕巧靈活的輕型戰鬥機更容易擺脫。

當然,該理論的基礎其實是反輻射武器還不夠先進。

說得直接一點,因為反輻射武器,比如反輻射導彈存在效能缺陷,所以防空壓制戰鬥機不得不冒險進入防空導彈的有效射程,以拼刺刀的方式發起攻擊,也就只能選擇生存能力更強的作戰飛機。

實戰結果也是如此。

在波伊戰爭中,防空壓制戰鬥機的作戰損失率高居戰術飛機之首,而且達到戰術航空兵平均損失率的5倍。即便到了波沙灣戰爭,防空壓制戰鬥機的損失率依然居高不下,超過了其他戰術飛機。

原因也很簡單,戰鬥機再是敏捷,那也比不上防空導彈。

正是如此,帝國空軍才選擇了重型攻擊機,而且著手發展射程更遠與效能更好的重型反輻射導彈。

其實,這番話應該反過來說。

在決定研製重型反輻射導彈之後,帝國空軍才發現,需要一種重型平臺來搭載使用這類導彈。如果仍然是“戰10AD”這類輕型平臺,掛上2枚重型反輻射導彈之後,就別想掛載其他武器與裝置了。

當然,KD24A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導彈。

KD24A的導引頭其實就來自KD18C,擁有全頻段偵測能力,還具有記憶功能,而且攻擊航線標定點由12個增加到了48個,從而獲得更加精確的航線規劃能力,能夠更有效的應付欺騙與干擾。

憑藉高達1800千克的發射質量,KD24A獲得了超過300千米的射程,平均飛行速度超過4馬赫。

這個速度,比大部分防空導彈還要快!

此外,300千米的射程更超過了現今幾乎所有防空導彈。

也就是說,“戰16AD”能夠在敵方防空導彈的射程之外發射KD24A,再也不需要跟防空系統拼刺刀。

至於威力,肯定是管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