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左右夾擊(第2/3頁)
章節報錯
最初選了5個目標,都在梵羅國的西海岸,由南到北分別是:納蓋科伊爾、烏迪比、達波爾、塔納與達曼。除塔納之外,另外4個都是小城鎮,不過都在大城市附近,而且都比較適合登陸。
其實,這也是劉尊山的另外一個任務。
搞清楚梵軍在這5處地點的防禦部署情況,特別是後方預備隊的狀況,為制訂作戰計劃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其實是地面偵查。
雖然在梵羅國參戰之後,帝國空軍就不再束手束腳,出動了包括“暗夜鳳凰”在內的戰略偵察機,頻繁進入梵羅國領空,獲取第一手情報,但是偵察機並非無所不能,也不可能獲得完整詳盡的戰場情報。
比如,偵察機就很難辨別出經過精心偽裝的假目標。
落實到戰役與戰術層面,就得依靠其他的偵查手段,比如派遣偵察兵去前線蒐集敵人的情報。
正是如此,在偵察機與偵查衛星滿天飛的時代,帝國軍隊依然保留了偵查部隊,還發展成了特種部隊。
在帝國陸戰隊,就有專門的特種部隊,即“海龍偵察分隊”。
該部隊在波伊戰爭時期成立,最初的主要任務只是守衛軍港。
其實,也就是波伊戰爭期間,因為港口警衛部隊的疏忽大意,停在軍港裡的艦船遭到反抗組織的蛙人襲擊,導致上百名官兵喪生,3艘驅逐艦報廢,帝國海軍才下定決心,組建一支專業的特種部隊。
在此之前,特種部隊一直都是帝國陸軍的“專利”。
有趣的是,該分隊隸屬於海軍司令部,由海軍司令部下的特勤處管理,在編制與人事上跟陸戰隊無關。
嚴格的說,只比陸戰隊司令部低半級。
只是,“海龍分隊”一直是由陸戰隊代管,在陸戰隊的內部進行選拔,還由陸戰隊直接指揮。
當然,其主要使命早已演變成兩棲滲透與戰術偵查。
經過了20多年的發展,“海龍分隊”的規模已經擴大數十倍,任務範圍也得到了相應的拓展。
在科倫城就有一支大隊,以及專門的駐地。
其實,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倫城一直是“海龍分隊”在梵炎洋的總部,有很多官兵在此安家。
為此,在科倫城的郊外的“軍事城”裡面,還有“海龍分隊”的專屬小區。
原因也很簡單,大城市有更加完善的基礎設施,生活也更加舒適。
此外,科倫城擁有斯蘭唯一的一條長度超過3000米的跑道,因此支援特種部隊的大型運輸機就部署在此。
在整個9月份,駐科倫城的第3大隊都在頻繁出動。
除了依靠空軍的大型運輸機,還藉助潛艇執行滲透偵查任務。
“就總體而言,烏迪比的條件最理想。”
在劉尊山強調這一點的時候,丁鎮南只是點了點頭,並沒有發表意見。
烏迪比在門戈洛爾北面,西高止山脈西邊,往北三百多千米就是果阿。因為恰好在西部沿海平原最狹窄的地方,所以只要控制了此地,就能切斷沿海交通線,讓北面的梵軍主力部隊無法從沿海平原南下。由內陸南下的話,除了需要繞過西高止山脈,還必須得面對複雜的山區地形。
此外,離得較勁的門戈洛爾,其實只是一座中等規模的城市,人口100萬出頭。
也就是說,在烏迪比附近沒有人口超過200萬的大城市。
正是如此,梵軍才沒有在這附近部署太多兵力。
不過,問題也不可忽視。
地處偏僻,也意味著在登陸成功之後,依然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擴大進攻面,而且向內陸推進還是得面對西高止山脈。如果在沿海平原用兵,那麼不管是向北,還是向南都要強攻梵軍的防線。
此外,烏迪比在拉克沙群島東北。
也就是說,登陸艦隊必須經過拉克沙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