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政.治原因,”莉莉絲聳了聳肩,“各國都在譴責對方的殖民行為,強調外層空間資源全人類共有,當然不可能自己打自己臉。所有殖民地的官方名稱都叫某某科考站。根據我資料庫中記載的資料,到2120年為止,不到十年的時間,泛亞合作擁有的人口在一千以上的火星‘科考站’,便發展到了二十餘座。”

聽到這個數字,江晨忍不住咋舌了下。

身為星環貿易的董事長,恐怕沒人比他更清楚火星殖民地究竟得有多燒錢了。從火星殖民地送來的預算報告,即使是以他的財力,也得狠狠肉痛一下。

在沒有實現盈利的情況下狂建二十多座火星殖民地,只怕當時的泛亞合作一年就得虧掉一座太空電梯。

不過雖然話是這麼說,但江晨也不是不能理解他們這種行為。

舉個通俗的例子,就好像啪啪打車和嗶嗶打車搶生意,一開始大家都是賠本經營,拼了命地賠錢,在市場份額上跑馬圈地。可能泛亞合作的高層也知道火星殖民地建一座肯定就得賠一座,但誰也不想等火星殖民地像月球殖民地一樣實現“盈利”後,自己國家的企業卻輸在了起跑線上。

不管有沒有用,先把人送過去,把地方給佔了在說!

相比之下,星環貿易簡直是幸運的不行。提前一個世紀進入了火星殖民時代,整個世界都找不到一個像樣的競爭對手,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理性地開發整個“市場”。

“也就是說,各大勢力不只是在火星上建了一座考察站?而是建了好幾十座?而且每座科考站實際上都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殖民地?”江晨問道。

“沒錯。”莉莉絲點了點頭,“從二十二世紀早期開始就是這樣了。”

“可是為什麼後來所有殖民地都沒訊息了?”坐在江晨旁邊的林玲皺起了眉毛,疑惑地嘟囔著,“在我的印象中,完全沒有關於殖民地的報道。”

“這個很好解釋,你是五十年代出生的吧。”莉莉絲問道。

“沒錯。”林玲點了點頭。

“那你應該聽說過,2150年的經濟危機吧。”

這次就連江晨都點了點頭。

早在剛到末世的時候,他就得知了關於那場經濟危機的事,那場經濟危機被普遍認為是2171年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源。(注:忘劇情的可以回去看第二章)

“我的資料庫有記載的歷史中,截止到2149年為止,泛亞合作的火星科考站已經到達41座,蘇聯和北約差不多也是這個數字。當經濟危機爆發後,各國已經無力繼續維持這些無底洞,所以於2150年簽署了《休斯敦公約》,除劃定火星版圖外,更是將各自的殖民地……或者說科考站削減到了15個。”

“可是,這解釋不了我為什麼完全沒聽說過那些科考站吧?”林玲皺眉道。

“當然能夠解釋,”說著,莉莉絲看向了江晨,“因為這又涉及到了另一個問題,關於殖民地自身,也關於你提到的蓋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