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蔽性和度呢?”

隱蔽性和度是戰鬥機的生命,裝甲厚度在高空沒有很大的意義,無論是再怎麼先進的戰鬥機,都很難扛下兩導彈的直擊。

“飛機外殼塗有雷達訊號衰減塗層。在大多數雷達上顯示面積只相當於一隻麻雀。飛機底部的雷達訊號偵測系統,能反向追蹤到地面雷達基站的座標。至於度,最高巡航度可達4.5馬赫。”方偉先嘴角勾起了一抹得意的笑容。

對於這個數字,江晨也是非常滿意。

4.5馬赫的最高航,已經過了現世那邊米格25高空高截擊機創下的3.2馬赫的記錄,已經逼近大氣層內戰鬥機所能達到的航極限了。

當然,在接近作戰的情況下,自然是不能使用最高航進行作戰。否則別說是4.5馬赫,就算是2馬赫的航,飛機隨便拐個彎的加度都把駕駛員弄暈過去。

另外,根據方偉傑的介紹,這臺“極光2o”戰鬥機能在無加油機支援的情況下,作戰半徑可達31oo公里,已經遠美軍F22創下的2177公里的記錄。一方面是因為飛機使用的新型鈦合金材料使得飛機重量相比21世紀的戰鬥機輕很多,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飛機使用的引擎與合成燃料都優於21世紀的水平。

“從動機到火控系統,都是pac的軍工技術。從飛機的起落架到空空導彈,都是由3d列印技術製造。”

“工業化生產的可行性有多少?”江晨問道。

3d列印成本較高,會浪費很多材料和能源。3d列印生產一架戰鬥機的成本,大概是工業生產線生產一架戰鬥機的三倍以上。雖然nac財大氣粗,但若是什麼尖端武器都依靠3d列印技術的話,這個錢燒的江晨還是有些心疼的。

“很難,動機的耐熱材料。以第六街區的工業水平很難做到。”方偉先搖頭道。

江晨思索了片刻,說道。

“將部分工藝簡單零件的生產資料交給第六街區的軍工廠,儘可能的將這些零件外包給他們生產。這樣一來,成本應該比3d列印低得多。而且還能縮短生產週期,你覺得可行嗎?”

方偉先捏著下巴苦思冥想了起來。

“工藝簡單的零件嗎?嚴格來說,沒有任何一個部件的生產工藝簡單……”

江晨搖了搖頭,微笑著說道。

“我說的工藝簡單,並不是指按照我們所知的生產工藝進行生產的難易度。而是技術上的可行性。不要小看廢土人民的創造力,只要我們開價合適,技術上可以實現,他們沒準能開出比我們更節省成本的生產工藝。”

對於江晨的說法,方偉先顯然不是很信服。畢竟他來自避難所,在戰前也屬於精英階層。他實在不相信那些打扮與“乞丐”無異的倖存者們,有能力解決戰鬥機零件的生產問題。

但是礙於地位差距,他沒有將對於廢土倖存者的不屑表現出來。

見方偉先不說話,江晨大概還是猜到了他在想些什麼。但他只是笑了笑,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多說。

方偉先這人很傲氣。但這傲氣不是無緣無故的狂妄,而是源於他對技術的嚴謹。

“科學和技術是兩回事,前者決定後者的展空間,後者決定前者的實用價值。能在殘酷的末世生存到今天,已經證明了倖存者的創造力。”

“但您不能指望一群難民勝任技術員的工作……好吧,如果您堅持的話。我想想……螺絲釘,機翼,座艙蓋,彈射座椅,操作介面外殼之類的東西。大概6o%的基礎零件技術難度不是很大。”放棄似地嘆了口氣,方偉傑說道。

“很好。”江晨點點頭,很滿意地拍了拍這位技術員的肩膀,“這些零件你詳細地列份表格出來。交給徐璐。其餘的零件依舊由3d印表機生產。”

“明白。”方偉傑微微頷道。

他們只負責研,以及打造第一架樣機,提供圖紙與生產細節。至於生產的具體事項,會由魚骨頭基地的軍工廠負責,無需他們這些科學家過多操心。

“關於下一個科研專案,”江晨頓了頓。看著方偉傑認真地說道,“我希望你們研一艘能夠長時間滯空,具備裝甲防護能力以及基礎火力的飛艇。”

“飛艇?裝甲防護能力?”方偉傑愣了愣,微微皺眉道,“難道還用鋼鐵打造嗎?”

“技術上很難實現嗎?”見方偉傑為難的神色,江晨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