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東灣村的時候,魯強文在家裡擺了一桌酒,招待振華和齊磊,也算是對蒹葭的歡迎。

宜蘭也接受了邀請,以舅媽的身份,參加了這次簡單而又隆重的酒宴。

齊磊和振華,給蒹葭買了一堆玩具。

蒹葭這時候四周歲不到,但是按照虛歲的說法,已經五歲了。

五歲的孩子,已經懂了很多事。忽然換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著一群陌生人,蒹葭就像受驚的小兔一樣,戰戰兢兢,東張西望,不敢說話。

秀梅將蒹葭抱在懷裡,百般痛愛、呵護。

漸漸的,蒹葭的情緒才安定下來。

午飯過後,蒹葭在秀梅的引導下,終於對振華和齊磊叫了一聲大舅二舅,也對宜蘭叫了一聲舅媽。

“蒹葭真乖。”振華和齊磊各自抱了抱蒹葭,心裡悲喜莫名,百感交集。

宜蘭也給了蒹葭二十塊錢的見面禮,對計華梅和秀梅笑道“以後是真親戚了,你們有時間,就帶著孩子去我家裡玩,讓蒹葭和她表妹盼盼熟悉熟悉。”

計華梅笑道“我代表蒹葭,謝謝大舅媽。”

有了蒹葭這個紐帶,有了名正言順的親戚關係,計華梅和宜蘭從此以後,倒是成了一對好姐妹,幾乎無話不聊。

齊磊建議帶著蒹葭去給秀蓮上墳。

振華卻不贊成,說道“孩子剛回來,先讓她熟悉熟悉環境,放鬆心情,上墳的事以後再說。”

齊磊覺得有道理,放棄了這個想法,第二天回南京做自己的工程。

蒹葭的迴歸,在東灣村又引起了很久的議論。

正如卓宜蘭所料,振華和齊磊博得了一個好名聲。三鄉五里的人,提起這件事,都對振華和齊磊一聲贊,說他們是有情有義有始有終的真漢子!

鄉親們感動于振華和齊磊的情義,又同情蒹葭的身世,每次見到小蒹葭,都笑容可掬,哄著她,逗著她。

劉志高和王響,還有趙文樂和許多鄉親們,都私下裡對魯強文說過好好撫養這孩子,有什麼難處就說一聲,一定幫忙!

可以說,蒹葭是父母雙亡的孤兒,卻也是整個東灣村的寵兒。

在這個事件裡,唯一不高興的人,還是莊小蝶。

莊小蝶在等著丈夫道歉,一直沒等到,卻等來了振華齊磊領回蒹葭的訊息,更是心中鬱悶、不平。自家的兒子不管,卻對秀蓮的女兒如此關心,這讓莊小蝶憤怒不已。

“家種不養養野種,好,以後就讓野種給你養老送終吧!”莊小蝶失望透頂,在心裡咬牙切齒將齊磊大罵一頓,更是下定決心,當齊磊已經死了,自己帶著兒子過日子!

暑假期間,振華和齊磊經常帶著盼盼去看蒹葭。

振華還買了一些兒童識字書,每次教蒹葭認識兩個字。

鄉下沒有託兒所幼兒園,沒有學前班,也沒有學前教育的觀念和概念。

東灣小學的袁以晴老師提議過,建議東灣小學設立學前班,向城裡看齊,別讓農村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是田開芳校長和鄧煒璘副校長都不同意,認為不具備條件。

開設學前班,要負責學生的安全,又牽涉到收費問題,容易被上面批評。所以大家都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黃超超老師更是笑道“鄉下的孩子,不是輸在起跑線上,而是,連賽場都無法進入。城裡的小學三年級,就開設英語課了,我們的鄉中心小學,高年級也沒有英語課。這些鄉下孩子,進入初中以後,很快就會被城裡孩子丟下來。唉,鄉村教育,不容易啊!”

振華更是深切體會到鄉村教育的落後,所以抽空給蒹葭進行學前教育。

計華梅小學畢業,又是殘疾人,做不了重體力活,有時間也在家裡教蒹葭認字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