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節 見聞(第2/2頁)
章節報錯
已經是進入了初冬,但一進入廬州,尤其是過了合肥向濠州進發這一段,周仰就感受到了不同以往。
操著北方口音的流民群幾乎每隔十來裡地就能遇上一群,每一群從七八十人到兩三百百人不等,他們大多以窩棚、草棚為家,主要從事水渠疏浚和修繕,道路拓寬和平整,幹得熱火朝天。
道路上不斷有小股的官軍來回巡邏,多是以騎隊為主,人數不過二三十人,顯然還是對這些新來淮南之地的流民不太放心。
不過他們顯然過低的估計了這些流民的順從性,在保證吃個囫圇飯的前提下,幾乎沒有人會有其他想法,而採取的保甲連坐制度,也最大限度的杜絕了各種可能。
頂多也就是因為在飲食上的一些糾紛引發的打鬥,這都屬於可以接受的範疇。
周仰默默的計算著他一路行來看到的,流民群落,從舒城到合肥一百二十里地間,他觀察到了十一個流民群落,總計人數超過兩千人,如果算上附帶的老弱婦孺,估計人數會在三千五百人以上。
大的流民群落超過三百人,是在修築一段水渠,而小的流民群落大概在六七十人左右,主要是負責官道的拓寬和平整,他們都用最簡陋的木製工具,甚至連鐵質農具都很少,但是卻乾得很起勁。
周仰也觀察了他們的飲食,基本上保持了一日兩頓,但是青壯勞力在早上據說會有一碗麥粥,有些稀,但畢竟有,而老弱婦孺則只能兩頓。
這也在情理之中,重體力勞動需要保證足夠的飲食,但能做到這一點,也殊為不易了,這要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淮南這兩年的糧食的確儲備得不少,否則承擔不起這樣的開銷。
作為淮右的鄰居,周仰當然知道前兩年淮右招募了大量的流民在澮州和壽州進行開荒和復墾,而且減免了租稅不說,還迫使一些熟地田主們降低了田租,這極大的刺激了流民們開荒和復墾的積極性。
這些在北方几乎要易子而食的流民來到澮州和壽州幾乎是全副身心的投入了勞作中,加上這兩年淮南天公作美,又沒有了戰亂,使得光澮壽三州迅速恢復了元氣。
哪怕是新墾的生地產量不高,但是據說淮南這邊每個縣都專設了勸農官,多是一些對農作有經驗的學士,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勸導和教授北方來的這些流民適應南方的種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現在看來,恐怕淮右所採取的這些措施是取得了極好的收益,加上廬州、濠州以及新納入的滁州也算是淮南產糧之地,估計也為淮南帶來了不少糧食儲備,所以淮右才敢這般大膽的接納流民。
淮南所採取的方式也很穩妥,分批次將其分散開來,透過以工代賑的方式來解決他們的生計,墾荒、興修水利、修路,這些辦法都能夠極大的消化這些勞動力,免得這些傢伙聚居在一起無事生非。
“郎君,這麼多流民進入淮南,郡公也不怕生亂?小的粗略估算了一下,這一路看來的流民都有數千人,小的還打聽了一下,聽說還有不少在水道邊上興修水渠,光是這舒城縣境內的流民怕都有三四千人,這廬州莫不是就有好幾萬流民進來?可這廬州周邊都是熟地,亦是有主之地,除了少量墾荒外,哪裡容納得下這麼多人?”
跟隨周仰出來的是他的親隨周亢,周亢之父就是周家大管家,所以周亢也算是周仰心腹了,對周家二小姐周蕤的情況也知曉。
這周亢自小也在學堂書院中學習,而且武道水準亦是不差,心思靈活,對周邊的情況也相當瞭解,在周家也是逐漸在參與周家事務,周甫將其安排在次子身邊,自然也有考慮。
“唔,換了其他地方,一個縣裡就湧入三四千人就要出亂子,但是郡公敢將這麼多流民放進來,肯定是有所安排的。”周仰也在琢磨,“廬州各縣雖然以熟地居多,但那是指平原地帶,這周邊卻有不少山地丘陵,二郎,你難道沒聽說澮州的盛唐、霍山二縣雖然是山地丘陵為主,卻也容納了許多流民?”
“郎君的意思是郡公要用這些流民來墾荒種茶?”周亢目光閃動,也有些興奮,“聽聞郡公發明了新式的品茶之道,在淮北淮南風行一時,使得品茶大受歡迎,咱們舒州這邊現在也開始時興,若是如此倒是真能吸納不少流民,若是如此,咱們舒州亦可接納部分流民來開墾荒山種植茶樹呢。”
傳統的煮茶的確有些繁複,而且接受度亦不算高,但是自從泡茶術出來之後,立即就在淮右(武寧)範圍內引發了追捧,也使得茶消費量大增。
舒州也是傳統的產茶之地,尤其是山地丘陵甚多,亦有不少尚未開墾,但是居於平地的百姓卻不願意入山開墾種茶,若是能招來流民開墾種茶,卻是一件好事。
“嗯,這一趟卻要好生看一看,這北地流民若是真的富餘甚多,倒是可以考慮。”周仰也有些意動。
不僅僅是茶山的問題,這一兩年舒州沿江一帶被蟻賊韓拔陵部肆虐,被裹挾走的民戶甚多,拋荒之地也是不少,若是能在杜絕蟻賊渡江之患的情況下,當然需要吸納一部分流民來複墾,只是這卻需要徹底禁絕蟻賊重新北返渡江的可能性前提下。
“郎君,這一趟去見郡公,除了二小姐之事外,是否還要商量我們舒州與淮右之間的關係?”周亢小聲問道。
“唔,二郎有什麼考慮?”周仰心中也是微微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