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節 政務(1)(第1/2頁)
章節報錯
武寧節度使府。
巍峨高聳的大廳代表著昔日感化節度使縱橫淮北五州的風光,也包含了時家對自己治下五州的自信,只不過這一切風流也總被雨打風吹去了,時家已經成為一個歷史過客和過去式的代名詞,取而代之是寒門草根出身的江烽。
今日是武寧(淮右)節度使兩地轄區組建政事廳之後的第一次正式會議,之前雖然也經歷過多次會議,但是那都是在一定範圍內的協商,並不曾上升到今日這種正式層面上來議定事宜。
按照江烽給陳蔚的建議,每一次政事廳的正式議事,需要提前幾日進行議題設定研究會商,然後將議題確定之後再行召開正式的議事會,每一個議題都會有明確的指向,而且一旦議定,就要立即著手推進。
議事廳之所以一直沒有召開正式的議事會議,最主要的還是在議事廳參知政事的人選問題上沒有能夠確定下來。
除了陳蔚被任命為首席參知政事外,杜拓、王煌、楊勳、張璜、鄭居、嚴序六人被列入了參知政事名單,同時還有來自徐州沛縣的蕭憲、兗州金鄉的郗曇二人也納入了名單,最終敲定下來。
對於這樣一個名單,也是爭議頗多。
陳蔚、杜拓和王煌三人,是早就被列入人選的,沒有太大爭議,而張璜是張越的叔父,加之一直在光、澮二州經營,作為光澮本土派的政務官員代表,進入參知政事人選,也說得過去。
但是像楊勳、鄭居和嚴序三人進入參知政事名單,就比較有爭議了。
大家對來自原來廬濠等吳地一系中安排一人進入參知政事並不太排斥,畢竟在這一次北伐戰事中,廬濠系的表現上佳,加之未來廬濠二州也會像壽州一樣要為淮北兗鄆等地提供糧食,所以有一人進入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楊勳和嚴序二人同時進入,這就有些打破平衡了。
在淮北兗鄆等地尚無一人進入政事廳參知政事人選名單中的情況下,廬濠二州卻有二人進入,這不但讓淮北兗鄆這邊有些難以接受,同樣也讓光澮和大梁系的官員有些吃醋。
江烽和陳蔚也對此情況作了解釋,未來政事廳參知政事可能會考慮擴編到九人,而楊勳本人雖然名列參知政事人選,但是平時並不參加議事會議,主要還是以廬州刺史的工作為主,之所以列入參知政事名單,更多的是一種榮譽上認可。
這勉強說服了其他人。
而關於鄭居進入參知政事這一事宜上,也有爭議。
對壽州系人選進入參知政事名單,這不持異議,但鄭居卻讓人質疑。
畢竟鄭弘已經在樞密院中頗受重用了,鄭居再進入參知政事,這讓梅、田兩家心裡難免有些不平衡。
不過江烽的態度還是很堅決,這不能以平衡來論事,而要考慮未來的工作推進,最終才將鄭居敲定下來。
而對於嚴序進入參知政事名單同樣也有異議,認為嚴序寸功未立,僅以其父的名望和對淮右的親附就納入參知政事名單,未免有些太過於高看了。
在這一點上,江烽也知道難以讓每個人都滿意,嚴序態度明朗,不乏能力,兼之需要考慮廬濠二州非楊氏族人計程車紳們的態度,所以納入也是應有之意。
最終徐州的蕭憲和兗州的郗曇二人雖然在徐州和兗州名氣頗大,蕭家和郗氏皆為本地大族,官員輩出,尤其是郗氏更是金鄉第一望族,但因為考慮這些官員剛入體系,還需要進一步考察,所以都沒有進入最後名單。
今日參加議事會議的參知政事中楊勳就未到,江烽給了他這個殊遇,楊勳卻不能不知趣,明確上書表示自己精力有限,不會參加議事會議,江烽也同意了他的請求。
議事會議也分為三類,一類是每旬召開的常務議事會,主要是對日常工作的推進進行研究,同時對期間需要討論安排的工作進行研究;第二類是特殊事務需要緊急研究的會議;第三類則是每三個月才召開的重大事務研究會議,這種會議江烽也要參加,而每旬的會議江烽則不參加。
今日的議事會議顯然就是要對未來一段時間涉及到淮右和武寧兩節度使府轄地的重大事務進行一個會商研究,最終拿出決策。
政事廳下設的各曹司仍然還處於艱難的組建階段,繁雜瑣碎的具體事務需要一步一步來鋪墊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