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兒女共沾巾(第1/2頁)
章節報錯
嚴序、駱成淦、駱成業、秦漢的來投讓江烽也是驚喜莫名。
他不是沒有想過招攬這幾個楊溥手下的將臣,但是楊溥方走,這些人又是追隨楊溥這麼多年,他擔心自己的招攬未必能得到很好的回應,所以他原本是打算稍稍等一等,再來透過其他一些渠道來了解,根據情況來定。
沒想到嚴序等人就這麼齊刷刷的來了。
他小看了自己在廬州表現出來的氣概以及廬州士紳對淮右未來局面的期待了。
嚴序打定主意之後,首先就說服了駱成淦。
駱成淦是駱知祥之子,但其在其父去世之後並未得到楊溥重用。
楊溥對駱氏的看重還是集中在財賦本事上,所以駱成業反而獲得了重用,他這個武道水準已經達到了太息期後期的強者,反而只是在德勝軍中擔任一名軍指揮使,而且並不太受楊溥看重。
所以當嚴序來邀時,駱成淦立即就應允了,而且也答應了嚴序一起去遊說駱成業。
而秦漢則是駱成淦的密友,也是楊吳一系中另外一名踏入小天位的強者。
秦漢本是淮南大將秦裴幼子,楊溥長兄楊渥之幼年好友。
楊渥繼位為吳王后,被張灝、徐溫所殺,秦漢時為東院馬軍統領,雖勸楊渥但無用,後楊渥被殺,秦漢逃離吳國,潛逃到平盧。
其改名易姓,憑藉一身武道實力和領軍本身,一直做到平盧軍右廂軍廂都指揮副使。
這已經是一個相當高的職位了,平盧軍左右兩廂軍五萬人中,除開左右廂都指揮使外,也就只有左廂都指揮副使略高於他。
但因為他的來歷不明,雖然已經是小天位強者,但始終無法再升遷,最終他只能辭官離開。
三年前秦漢才回到廬州,隱於明教院中潛修,現在也不過四十出頭,正是當打之際。
駱成淦幼年時便是因為跟隨秦漢修習武道而勤於武事,後秦漢離開,駱成淦也自行悟道。
秦漢歸來,駱成淦也曾詢問秦漢有無意願為楊溥效力,但被秦漢拒絕,楊溥得知後也曾親自到明教院敦請,但都被秦漢拒絕。
此次駱成淦對邀請秦漢出山並無把握,沒想到秦漢卻是欣然應允,也讓駱成淦驚訝莫名。
駱成淦問秦漢為何此次答應如此爽快,秦漢的回答頗具玄機,只是一句詩,河朔平盧皆待變,靜候王者踏幽燕。
********************************************************
“很好,蒙充,楊恆,你們倆此次立了大功,說說吧,有什麼想法,向某提出來,只要某能應允,皆可。”
江烽非常高興。
這件事情不僅僅是嚴序、秦漢等人來投這麼簡單。
這幾人的投效,也就意味著楊氏一族極其背後的廬州士紳體系隨著楊溥政權的覆滅開始分崩瓦解,而廬州士紳也開始清醒的意識到需要丟掉其他不切實際的幻想,希望與自己這個廬州的實際掌握者開始合作了。
當然,這只是一部分人的想法,仍然還有相當大一部分人對自己抱有敵意和不滿,但現實會教訓他們。
嚴序和秦漢他們的來投,不但極大的充實了自己文臣武將體系,更為重要的是有秦漢和駱成淦二人乃是在忠正軍和德勝軍中都頗有名氣之人。
有他們的出面招撫,那麼自己原來打算解散遣退的兩軍殘兵就能夠很大程度的保留下來了。
這些老卒都是經歷了多場戰事的,哪怕是這兩軍之前多年未經戰事,但是畢竟在與李昪的東海軍、鎮海軍作戰中仍然表現出了一定的戰鬥力。
只要能加以整編和訓練,江烽認為起碼要比那些新招募組建的新軍要強得多。
“能為君上效命,乃是我等畢生夢想,屬下焉敢邀功?”蒙充表現得比楊恆要更沉穩一些,“屬下不過是提了一些建議,若無王大人的規劃,此事斷無可行。”
江烽笑了起來,這小傢伙倒是有些老於世故啊,居然不貪功,還知道為上司邀功。
“嗯,既如此,你二人可有什麼打算?”江烽看著蒙充目光中跳動的火焰,微微一笑問道。
這小傢伙的武道水準進境很快。
他有印象,前年奪壽州時,蒙充還在學軍中,基礎打得很牢,但是也不過是剛入天階之門,但是才僅僅兩年時間,卻已經一連破了洗髓、結體兩期,現在已經隱隱有了踏足天境的實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