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血未流盡軍又來(第2/2頁)
章節報錯
楊霖自己都搞不明白,揹著手離開點將臺,心懷忐忑的準備正式出征。
沿途的吐蕃部落,他已經瞭若指掌,本來不出意外的話,至少會有幾十個蕃人部落來投。
王黼來了一場驚世駭俗的表演,讓吐蕃人又都觀望起來,宋人羸弱至此,何不入侵大理的想法,在吐蕃領主之間不乏市場。
簡單的動員之後,楊霖派出幾千人的斥候,分成幾百個小隊,前往地廣人稀的吐蕃探路。
大軍一路沿著怒江前進,因為卻少了很多的裨將,乾脆組成大軍,擺一字長蛇陣,順著河道向前。
沿途白骨累累,腐爛的屍體,都是昔日的袍澤。
眾人一邊行軍,一邊收斂骸骨,就地埋葬,或者有信物認出了是昔日兄弟的,將骨骸收起來帶在身上,準備把他們帶回故鄉。
怒江的水勢,比起上一次出征時,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水流湍急,河道寬闊,不小心掉下去,很難活命。兩邊的路途,狹窄難行,樹木叢生。
再臨舊地,軍中一片哀嘆,上一次的慘敗歷歷在目,楊霖並沒有更換行軍道路。
上次王府選擇這裡,是個巨大的錯誤,讓鹽井之地的吐蕃人為了保住這塊鹽井,而選擇和宋人拼命。
但是這一次,宋軍必須選擇走這裡,把上次擊敗自己的吐蕃人打敗、撕碎、徹底征服,才可以扭轉宋人羸弱的形象。
說到底,征服吐蕃,靠的就是他們百年內戰,人心向著內附大宋,結束這殘酷的紛爭。
必須擺出足夠強的姿態,才能讓這些人放心的歸順,而卻歸順之後服服帖帖,不要生出不該有的想法。
這一點,北線的宋軍貫徹的十分徹底,韓世忠王稟等人,從積石山下殺出,所到之處幾乎是望風而降。
吐蕃領主貴族、僧人豪強,無不派出人馬,到處搜尋韓世忠的大軍蹤跡,提前送上金銀財貨,免得到時候投降不被待見。
北線精兵強將,戰馬如雲,十萬秦隴漢軍,又有羌兵、克烈兵、回鶻兵...還有數十蕃部十萬人馬聽候使喚。
韓世忠春風得意,一路南下,高歌猛進摧枯拉朽。更加過分的是,北線的吐蕃各部,相比較南線來說,都是些細末枝葉。
要知道,吐蕃王朝,是從邏些城,輻射周圍的各個城池,才是吐蕃的中心,最強的部落和寺廟,全都集中在這裡。
若不是吐蕃太大,南北之間相隔又遠,這南線大軍的存在就沒有什麼必要了。
就在這種一片唉聲的行軍中,楊霖率領的缺兵少將的南線宋軍,終於又到了吐蕃僧尼部領土。
奔騰的怒江水,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在空曠的高原上空迴盪。
楊霖環顧四周之後,擺了擺手,示意親兵傳令下去停止行軍,在此地安營紮寨。
一場惡戰,行將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