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臣見過陛下!”

李承乾一來,便與李世民行了禮數。

“高明,你這在幹什麼,和朕解釋一下!”

李世民的臉色不妙。

而李承乾卻是看了一眼劉弘基,心想一定是這個傢伙搞的鬼。

不等李承乾說話,長孫皇后也來到了此地。

“這……高明,這怎麼一回事?”

看著到處一片雪白,長孫皇后也是納悶了。

“陛下,母后,兒臣在做一件大事。”

李承乾也不說是什麼事。

但長孫皇后似乎想起了那天李承乾曾經說過的事。

“太子殿下好有雅興,這些樂器從何而來,聽起來怎麼如此清脆好聽?”

劉弘基突然說道。

“夔國公,你哪隻眼睛看到這是樂器了?”

“這不是樂器是什麼?還有那些漫天飄落的棉花,是在做什麼?模仿雪花嗎?”

李承乾白了一眼劉弘基,心中早已經將他罵了千面遍。

“夔國公,不懂就要少說多看,還沒有定論就說三道四,顯得你無知!你知道嗎?這是在彈棉花!”

李承乾可不管劉弘基的面子,直接懟道。

彈棉花是一種老手藝了,最初都是一彎彈弓、一張磨盤、一個彈花棰和一條牽紗篾。吊弓的構造很簡單,彈花時全仗人手用彈花錘擊打弓弦,將棉纖維彈松,每人每日不過彈皮棉8斤。其傳承方式也是由師傅帶徒弟或父傳子,所以很多彈花匠的手藝都是祖傳。

元代王禎《農書·農器·纊絮門》載:“當時彈棉用木棉彈弓,用竹製成,四尺左右長;兩頭拿繩弦繃緊,用縣弓來彈皮棉。”溫州地區始於何時待考。舊時,農村有不少貧苦農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為人彈棉絮,俗稱“彈棉郎”。

眾人等看著這玩意,同時呼道:“彈棉花?”

“朕聽過彈琵琶,彈琴,就是沒有聽過彈棉花!”

李世民如此說道。

對於這個新興的詞語,所有人都納悶了,這是什麼和什麼啊!

話說回來,對於棉花,他們還停留在於一個初級的階段,竟然將它當成一個觀賞花來看,而不是去利用它的特性,去發揮它的全部價值。

如果棉花得以推廣,那將是整個大唐之幸也。

“太子殿下,這讓人難以理解,可是我們聽到的卻是像是音樂的東西。”

李承乾又白了劉弘基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