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明報集團的合併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的事,而且上市還有一系列的程式要走,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見效的。

這一波新聞過後,有關於香江財經媒體版面上陶玉書丶林氏丶玉郎機構丶明報的內容總算是少了。

大家現在唯一的是,新的明報集團上市後,市場會給予怎樣的期待。

目前在恒生指數的傳播業版塊中,邵老闆家族掌握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市值是最高的,高達百億,明報集團上市肯定達不到這樣的高度。

大家把目標放低到傳統的紙媒集團當中,數馬氏家族掌握的東方報業市值最高,現在市值接近45億港元。

新的明報集團如果上市,即便超越不了東方報業,但也應該至少可以一較高下。

經過這場大規模的資源整合後,這樣的觀點幾乎成了香江報業和商界的共識。

經此一事後,香江商界許多人再提到陶玉書,態度也發生了悄然變化。

前年年末林氏影業收購玉郎機構,還可以說是撿了股災的桃子,趁人之危。

今年這場縱橫闔的收購與整合,盡顯巾幗梟雄本色,令人印象深刻。

許多人提及陶玉書,言談之間不知不覺間多了幾分敬畏。

讓香江人意外的是,在香江的這場收購大戲走進尾聲時,《南華早報》突然轉載了一則來自於《華爾街日報》的新聞。

新聞標題起的極為吸晴一一《香江股市即將迎來「報業女王」》。

最近十幾年,香江的經濟發展迅猛,被譽為亞洲四小龍,資本市場因為與美國丶英國高度聯動被備受外國財經媒體關注。

早在6月份時他們就關注到了香江傳媒領域的這場收購,期間《華爾街日報》的記者不斷蒐集資料。

直到兩個月之後,才撰寫出了這樣一篇濃墨重彩的文章。

文章中這樣寫道:

在收購明報集團這家香江一流的報業集團之前,陶已經掌握了香江最大的電影公司和漫畫公司,精耕文化傳播領域的她擁有超人一等的商業嗅覺與果決判斷。

新收購的明報集團擁有三十年曆史,在香江影響力巨大丶財務表現異常健康。

配合上從玉郎機構這家上市公司剝離出的頗具規模的傳媒業務,新的明報集團正在整合資源謀求上市。

據香江聯合交易所高階行政總裁霍禮義訊息,市場對明報集團的上市抱有強烈期待,該案有望創造香江股市傳播業最大規模ipo.

在傳播業異常發達的香江,嶄新的明報集團是一支值得所有人期待的傳媒力量,它的上市必然會改變香江傳播業的格局,而創造這些的陶也如同女王俯瞰著這一切。

《華爾街日報》創刊至今已有百年曆史,發行量超過200萬份,是如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財經報紙之一。

雖然主要報導的是美國的財經新聞,但發生在世界各國的財經新聞也同樣在這份報紙上佔據了重要版面。

早年香江的置牛大戰丶九龍倉收購戰丶李嘉誠收購和記黃埔等新聞都曾被《華爾街日報》重點報導過。

這次報導明報收購案,《華爾街日報》對陶玉書的評價不可謂不高。

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在陶玉書的性別,別說是在亞洲,就是在如今的歐美,女性引領企業丶黨派丶國家的例子也極其少見,要不然柴契爾也不會被歐美媒體吹的沒邊兒。

在歐美人的刻板印象裡,亞洲國家更加的保守,誕生出陶玉書這樣一位女性商業領袖,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宣傳點。

另一個更令人印象深刻的點是在於陶玉書的發家速度,僅用了不到四年時間,她便從一位小型製片公司老闆華麗轉身為掌握著數十億港元資產的「傳媒女王」。

不過香江畢竟遠在亞洲,《香江股市即將迎來「報業女王」》一文在美國發表後,影響力是極其有限的。

反倒是此文章經《南華早報》轉載釋出後,迅速在香江引起了廣泛熱議。

陶玉書是香江企業家,歐美的權威媒體將她誇稱一朵花,說起來香江市民們也感覺到與有榮焉在陶玉書之前,香江也有一位「報業女王」,她便是星島報業如今的掌舵人胡仙。

只是跟依靠父輩餘蔭的胡仙比起來,陶玉書的經歷顯然要更加勵志和傳奇。

不少香江股民至今仍記得,當年的玉郎機構收購戰,胡仙可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被陶玉書羞辱了一番。

誰是真正的「報業女王」,如此一對比,高下立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