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我一個靠媳婦的人(第6/6頁)
章節報錯
林朝陽夫妻和胡啟明到錄音車間的時候陳凱戈父子倆也在,兩人的精神都有些萎靡,鬍子拉碴,不修邊幅,顯然是這幾天都沒怎麼休息好。
西柏林電影節每年的報名參賽時間截止為年度的11月底,所以早在兩個多月前,《孩子王》就已經透過電影局方面報名參加了明年的西柏林電影節。
不過報名是報完了,可電影製作卻還沒完成了。
《孩子王》9月份才開機,現在這個進度對於國內的製片進度來說已經很快了。
為了趕進度,劇組還超支了3萬元。
現在已經是1月下旬了,而西柏林電影節的開幕日期在2月20號。
距離電影節開幕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現在電影后期製作還未完成,不僅是時間緊張,陳凱戈父子倆同樣緊張。
林氏影業對這部電影投入不菲的資金,寄予厚望,他們父子倆也同樣投注了心血,當然希望電影能夠保質保量的完成,如期參加西柏林電影節。
寒暄過後,林朝陽見陳懷愷一臉疲色,特意問候了一句,“老陳,辛苦了!”
陳懷愷揶揄道:“你小子少跟這貓哭耗子,還不是你出的主意。”
“主意是我出的,錢可是你拿的。再說了,大侄子拍電影,你這當爹的出點力怎麼了?”
林朝陽說的理直氣壯,而且句句是實話,陳懷愷也拿他沒辦法。
閒話幾句,投資人都來了,當然得看看電影的成色。
雖然電影的後製沒有徹底完成,但不妨礙大家觀看。
《孩子王》的故事改編自阿誠的同名,劇情講述的是人道洪流時期,山區師資奇缺,生產隊長安排隊裡的知青老杆去學校當“孩子王”。
學校分配老杆教初三,他拋棄了學校原本的那種死板的教學方式,以自己的方式教導學生們,最後卻被學校退回到生產隊的故事。
本身的劇情張力很強,如果改編得當的話不失為一部優秀的教育主題的影片。
但後世陳凱戈在改編這部時,增加了太多的個人表達。
使得電影充滿了晦澀複雜的各種意象,節奏緩慢,人物的行事動機看上去莫名其妙,讓觀眾看的雲裡霧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這部影片的上限和觀眾的接受度。
這一次,陳凱戈的劇本有林朝陽把關,拍攝和剪輯由父親陳懷愷全程監督,完全沒有浪的機會,結結實實的當了一把“工具人”。
他的心裡是很不爽利的,但沒辦法,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啊!
誰讓這倆人輩兒都比他大呢!
放映室內,放映機嗡嗡嗡的聲音停下了,陳凱戈去開啟燈光。
陳懷愷有些期待的問:“朝陽、玉書,你們覺得質量怎麼樣?”
陶玉書沒有說話,而是看向了林朝陽,不僅是他她,在場的幾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沉吟不語的林朝陽。
林朝陽此時的沉吟不是猶豫該如何表達,而是在對比後世和現在兩版《孩子王》的成片效果。
跟後世的《孩子王》相比,這一版的《孩子王》當中象徵舊教育制度的“石磙車”這一類的意象反覆出現的次數變少了。
這些意象當然對於觀眾理解影片主題和導演意圖有幫助,但過度使用就會使得影片的表意變得隱晦,難以理解,也影響了觀影感受。
再有就是長鏡頭的表達變得剋制了,長鏡頭容易給觀眾帶給沉浸感和感受人物思想情感,但也會帶來節奏緩慢、拖沓、審美疲勞、鏡頭轉換滯澀的問題。
剪輯方面,因為少了一些無意義的長鏡頭,整體流暢度明顯變高了,情節與人物的關係也變得自然了不少。
這些都是好的一面,當然了,弊端依然有。
比如除了老杆、王福之外,其他人物的性格依舊單薄,缺乏令人過目難忘的印象。
不過總體而言,這一版《孩子王》的成片質量要超出原版不少水平。
林朝陽沉吟片刻,眼神望向陳凱戈。
見他看過來,陳凱戈的心一下子提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