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別開生面的員工見面會 下(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個就有點酬謝功臣的味道了,如果報上去,林主任這一關自然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張廠長那是滿口答應,一般來說,這個青年標兵什麼的都是做得好的廠容易透過,但是今天既然林主任親自提出來了,那透過就真沒有什麼問題了。
不過這些都是小事,接下來進入實質性操作後,事情才真正艱難起來。按照區裡原來的設想,凌豐廠是整體打包處理為上策,這種處理區政府最省心,也不容易讓人詬病。
所謂打包,就是將現有資產、債務、人員等通通捆綁在一起,在進行資產評估後一併交割,按照這種模式,凌豐廠居然還有倆億左右的淨資產。前面已經說過,凌豐廠這麼多年積累下來的所謂固定資產裝置,在賬面上各種資產折舊下來大概還有一億三千萬左右。
加上500多畝土地使用權評估折價大約三個多億,扣除銀行負債之後,賬面上真還有倆億多一點的資產,可是現狀是那些固定資產裝置老舊不說,而且對於杜克來說完全沒有用,拆除出賣估計也就是賣一廢品的價格,能夠回收一倆千萬就頂天了。
而土地使用權這塊是完全抵押給銀行的,也就是說如果還不起銀行2億多的貸款,這個土地使用權也不歸凌豐廠所有了。所以說這個2億多的淨資產真的很扯淡。
杜克雖然不像佔公傢什麼便宜,但是也不能閉著眼睛吃大虧啊,這麼重的負擔搞不好還會拖累到MI母公司的發展,做好事將自己搭進去,這可不是可持續的發展之道。
因此這個討價還價的過程進展還是比較艱苦。對於廠裡現在的裝置資產,杜克是一件都用不上,因此強烈要求將這部分資產剝離出去,工廠負債已經不少了,如果再加上這部分不良資產,杜克接收這個工廠的負擔實在太重了。
搞不好廠子還沒有發展起來就夭折了。所以這塊杜克是堅決不同意留下來。
要知道接收廠裡的倆個多億的貸款,對於杜克來說已經非常吃力了,現在MI公司雖然賺錢,可是市場千變萬化,指不定什麼時候就進入低潮期,沒有一點現金儲備,到時候杜克拿什麼去渡過企業的冬天。
不錯,這個廠的土地是值一些錢,但是別忘了這些土地基本上都抵押給銀行去了,欠銀行中倆億多的貸款不還,這部分土地連政府都沒有辦法收回去。可以說,這個價值是賬面上的,但是銀行的債務確實非常現實的,每個月都要還一些的。
所以這個凌豐廠不能就這麼完整的接下來。
因為這不完全符合在商言商的商業之道,不是長久的做法,所以在這一點上,杜克以及背後的舒雅等人,都堅持要求將裝置資產剝離,然後以承擔廠裡所有債務、權利的方式接下工廠,三千二百多工人(其中退休職工六百多人)也全部接收安置。
透過幾輪艱苦的談判,市裡最終還是同意了以杜克他們提出的意見為主的改造方案,沒辦法,這三千多工人別說丟給東城區負擔不起,就是丟給市裡,市裡一樣傻眼。
MI公司承諾全部安置這批職工,這已經是合資專案近年來少有的條件了,以前多數一談起合資,都要求下崗多少多少比例的,大多以減員增效為目的。因此合資越多,搞得下崗工人就越多,使得幾個合資專案一談下來,一時間弄得遍地都是改制下崗工人,給社會上造成了嚴重的不穩定因素。
所以在將固定資產剝離給其他同類企業之後,再次找資產評估機構的新評估值,凌豐廠大約有六千萬左右的淨資產。考慮到MI公司同意全員安置凌豐廠在職和退休員工,區政府同意最終MI以近乎零價格取得了這個工廠,六千多萬的淨資產算作三千多員工的安置費用。
這樣,政府以剝離一億多裝置資產為代價,平穩的將凌豐廠改制成為了一個獨資的企業。條件是二億多的銀行貸款要求MI公司在三年內還清,加上工人的工資,MI公司每年這一塊就要付出將近二億。
這還不算MI改造工廠需要投入的新裝置投資。
所以為了獲得這個工廠,MI付出的代價也非常巨大,如果沒有形成月產銷二十萬套以上的產能規模,MI公司連盈虧平衡都做不到。
不過有了這個場地,按照克萊門特的勘測估算,最多能夠擴充到二十五條生產線,也就是說這個基地的極限生產能力可以達到驚人的月產百萬套。這個產能應該足夠支撐MI公司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