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裡頭,李國瑞看著李祖述站在門口那盯著裡面的動靜,確認他能看到自己動作之後,便把脖子伸進繩子套裡踢掉了凳子。

胖乎乎的體重,一下勒得他喘不過氣來,連忙用眼神示意,用手急招李祖述快點進來救人。

可誰知,此時李祖述的臉上卻露出了一絲嘲諷式的冷笑。並沒有任何動作,只是看著李國瑞在那裡掙扎求活。

這一刻,李國瑞忽然醒悟了過來,他是要自己死!

這一下,他慌了,可是沒用,掙扎了一會,就再也沒有掙扎,只是一具屍體在那裡飄啊飄的。

屋外的李祖述一見,冷笑一聲,聽到庭院那邊似乎有動靜傳來,他就連忙避開了。

確實有動靜,是李國瑞夫人端著一壺熱水過來了。

在門口咳嗽了一聲,然後才推門進去,同時說道:“老爺,侯爺,喝點熱水驅驅寒氣吧!”

這才剛說完,抬頭之時就猛然看到自家老爺吊在房樑上,在那飄啊飄的,卻沒有一絲掙扎。

“哐當”一聲,手中東西掉落地上,李國瑞夫人嚇得一屁股坐在地上,隨後就哭喊了起來:“來人啊,快來人啊……”

“怎麼了,出什麼事了?”李祖述出現了,看到情況後假裝大吃一驚道,“這是怎麼回事,剛才我去小解時候,還勸過李兄要想開一點的,他怎麼就上吊自殺了呢!”

磨蹭著時間,最後救下李國瑞時,早已沒氣了。

李祖述見此,義憤填膺地說道:“朝廷竟然逼迫勳貴都到上吊的份上了,又不是謀逆大罪,這也太過份了!”

說完之後,他轉頭看向李國瑞夫人,對她說道:“嫂子放心,你一定要好好操辦李兄的後事,他的公道,我們其他家一定會站出來要個說法的!”

李國瑞夫人,此時一臉悲傷,只是趴在李國瑞屍體上大哭,腦子裡一團漿糊,聽到他的話,便嗚咽著說道:“哪有錢操辦啊,老爺啊,你為什麼就丟下我娘倆啊,以後我們該怎麼辦啊……”

李祖述一聽,立刻從懷裡掏出了幾張銀票,塞到李國瑞夫人手裡,同時說道:“嫂子放心,所謂兔死狐悲,李兄的事情,我們其他人管定了,一定會為你們討個說法的。”

說完之後,又敷衍了幾句,他就走了,不過沒回自己的府裡。

與此同時,崇禎皇帝忙了一天,終於得空可以休息了。

對於這一天,他還算是比較滿意的。之前就開始佈局,透過皇后解決了最大的麻煩,而且還一下搞到了七十萬兩銀子,有這些銀子在手中,就又可以和關內建虜好好地打上一仗了。

這世界上,其實沒有人不怕死,特別是那些皇親勳貴。一旦讓他們意識到可能會有滅頂之災時,該妥協就絕對會妥協,因為他們身上就沒有硬骨頭。

在原本的歷史上,崇禎皇帝的處置手段就不行,所以才做什麼事情都不成。就比如說周奎這個事情上,他只是派了個太監去勸,讓周奎做個表率而已。甚至皇后是偷偷給了五千兩銀子,讓他爹捐出來。這種不疼不癢,甚至明顯是好言好話的行為,能讓人感到害怕就怪了。

講道理,說大明日子難過,很可能會亡國,就更是沒用了。這些皇親勳貴要是能透過講道理就解決的話,那也不會是明末,大明就不會亡了。

因此,崇禎皇帝一開始就給了周皇后非常強勢的一個印象,為了大明社稷江山,什麼事情都可能幹得出來。幾次下來,在周皇后那裡就印象深刻了。因此,當週皇后一獲悉周奎的事情,她就立刻感覺到了自身的危機,還有她兒子的危機。在這樣的壓力下,聽聞了周奎的事情,還看到了皇帝給她看得周奎巧取豪奪的奏章,這些事情加起來,周皇后對周奎就不可能和藹悅色,去求著周奎順從了。

這倒不是說周皇后就不賢惠了,或者說這些事情和賢惠不賢惠無關,只能說是最基本的利益決定了做事採取什麼行動。

自古以來,以孝治天下乃是歷代王朝統治地基礎。周奎是皇后她親爹,如果苛責的話,會被人非議。特別是一些競爭對手,更是會說皇后品行有問題,這是她所不願見到的。所謂大義滅親,都是最後的手段而已。可是,一旦這種名聲上的事情和她最基本的利益衝突時,那就只能選一條路了。能在皇宮內穩穩地站住腳的,都不會是傻白甜。

最是無情帝王家,在某種角度上來說,確實是如此!

崇禎皇帝對如今的這個處置結果也算是比較滿意,外面的輿論,並沒有說他皇帝怎麼樣。相反,都還同情他這個當皇帝的,竟然攤上了這種親戚,也算是夠倒黴的。武清侯的親戚關係遠了一點還好說,連老丈人都是如此,實在讓人感慨!

畢竟這種事情每家每戶都有可能會遇到,感同身受之下,就肯定站皇帝這邊了。

想到這裡,崇禎皇帝心中在想著下一步事情,應該接著這個機會,好好地修理敲打一番那些皇親勳貴才行。

想想看,就連太后哥哥,都能封侯,還一直傳承下來,這種事情要是以前都認為沒事,那從自己開始,就要給這個以明文立個規矩才好。大明的爵位,太容易給出去了,養出來的,這些可都是蛀蟲。

對此,崇禎皇帝倒不是怎麼擔心,因為這些外戚勳貴只是依靠皇家而已,自身並沒有多少實力。

但是,對於另外一類勳貴,崇禎皇帝眼下還沒有什麼特別的辦法來治他們。這些勳貴,就是那些開國功臣的後代。他們的勢力就遠非外戚勳貴可比了。互相之間通婚,門生故吏,特別是軍中將領都有不少,甚至還有不少勳貴都是執掌兵權的。

如果這些勳貴真能像開國那樣,像他們的祖輩一樣可以為國征戰,忠君報國,那倒也沒什麼。可是,到了明末這個時候,這些勳貴,原本的崇禎皇帝看不出來,可如今的崇禎皇帝,卻是心中有數,絕大部分都已經爛透了。至少在後世,就沒有聽說過明末有一個能打的是出自這些勳貴之中。倒是有不少到了最後,都是開門投降,不是投降李自成,就是投降滿清。

因此,此時的崇禎皇帝,對於這些勳貴,根本就沒有好感。

但是,這些勳貴,只是一些簡單罪名還動不了他們。像那種欺男霸女什麼的,沒法用後世的觀點律法去處置他們。他們在這大明朝,乃是特權階級,做些這種事情,不要太正常,稍微處罰意思下也就罷了,要搞個抄傢什麼的,那絕對會引爆這個勳貴團體,這個後果,至少是目前的崇禎皇帝沒法承受的。

大明朝的勳貴,該由自己來封一批,打一批,以新換舊了!

這麼想著,他便開始看起竊聽系統中的那些訊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