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 這個場景很熟悉(第1/2頁)
章節報錯
不管崇禎皇帝是多麼的能征善戰,百戰百勝,有一個事實是,他所率領的,不是亡靈大軍,也不是機械大軍,而是每天要吃食物的活人。
如此一來,有一點,崇禎皇帝絕對繞不過去的,就是大軍的糧草問題。
如果兵力不多的話,就像上次一樣,只是兩萬騎軍,自己帶一部分糧食,趕著羊群,剩下的就以戰養戰,也能湊合著了。不過就算那樣,最終崇禎皇帝也是在洞吾邊境那邊,靠著張煌言事先囤積在那裡的物資,才確保軍隊後勤無誤。
這一次,卻是不一樣了。要滅掉波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特別是這兩個國家更是地廣人稀的那種,崇禎皇帝肯定不能只帶兩萬騎軍去的。要不然,打下的城池怎麼辦?
這麼一來,糧食問題就變得非常突出了。從國內運來,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從南洋那邊海運過來,倒也還行,但至少要等幾個月之後。遠不如就在這三個藩國徵集糧草,以供大軍征討波斯帝國之用來得方便。
而這三個藩國,經歷了沙賈汗時候的壓榨,連年的窮兵黷武,國力其實已經空虛,再被崇禎皇帝領兵滅掉。這中間,還有父子相殘,沙賈汗和奧朗則布的相愛相殺,國力真得是有點乾涸了。
雖然休養生息了一段時間,但隨後,波斯帝國的進攻,又再次在這片土地上燃起了熊熊戰火。特別是唐國,真是夠慘了。
本來的話,以崇禎皇帝的身份和威望,不用這麼多口舌,直接下旨,也能讓這三個藩國交錢糧的。
可在這樣的情況下,這種威壓式的強徵,崇禎皇帝是不願意做的。特別是如今既然有更好的理由,他自然樂得順水推舟,把原本就計劃要攻佔波斯和奧斯曼兩國國家的事情,說成了是為了保障三個藩國的安全,讓他們再也不受兵災之苦。
而三個藩王把這個事情傳遞給他們的臣民時,也就不會有那種強迫的感覺。能讓他們的臣民知道,這是為了他們不再遭受兵災之苦,這麼一來,至少徵收糧草的時候,怨言就會少很多了。
不過雖然是這麼一回事,但三個藩王也知道,這要出的錢糧肯定不少。於是,就一個個的,都是愁眉苦臉。特別是唐王,那就更愁了。
崇禎皇帝看著他們,心中一笑,便又對唐王說道:“朕知道卿這次損失很大。不過咬咬牙,等滅了波斯和奧斯曼之後,卿等周圍就再沒有敵人可以威脅到你們了。”
說到這裡,他頓了頓之後又道:“李定國所部不管怎麼做,最終還是沒有擋住敵人,對唐國的損失很大。那這樣更好了,等攻佔了波斯和奧斯曼之後,拉合爾等地,就歸於卿,就以坎大哈為界,如何?”
一聽這話,唐王不由得驚喜地抬起頭,看著崇禎皇帝,有點難以置信,隨後好像又怕崇禎皇帝返回,就立刻跪下謝恩,把這事先給釘上釘子再說。
從拉合爾到坎大哈,等於是唐國的國土面積增加了一半。真能這樣,那還真要感謝那個李定國了。要不是他放了波斯軍隊進來,唐國就不可能得到這麼多的疆域!
三個藩國之中,孟王一直在往南打,他的疆域是最大的。如今唐國增加了一半,就差不多和他一樣了。他雖然羨慕,可苦於他的周邊已經沒有領土可佔。這個時候,他倒是羨慕唐國的位置了。
而三個藩國中最小的福國,就夾在中間,更是沒有開拓的可能。不過好在福王對於這種帝王霸業之類的不大感興趣。
兵戰兇危,之前差點連逃都逃不掉,太可怕了!
福王的興趣,更多的是佛祖之地的興趣。他的國土,比當初在河南要更近了如來佛一步。有這麼好的機會,看怎麼樣才能長命百歲更實在一點。
隨後,三個藩王就回去準備糧食,而崇禎皇帝這邊,自然是要把德里重新打下來。
………………
再說波斯帝國皇帝阿巴斯二世,以他的“機智和敏捷”,再一次來了個斷尾求生,不管那些被明軍追殺的手下,領著他的親信不去救援,反而第一時間就趕緊跑了。
這一次,他是一刻都沒有停。幾乎是一口氣地西逃,一直逃到了快到波斯帝國邊界,到了信德地區之後,才算是鬆了口氣。
阿巴斯二世相信,這一次,他連見面都沒見面,第一時間選擇了逃跑。那個明國皇帝就算再厲害,也不可能追上來了。
不過跑得如此之快,那也是有代價的。就是他手下的兵力,只有不到兩萬人了。
過了前面的那座山,他的手下回想起之前剛出徵時,想著和奧斯曼帝國聯手,真得是百萬大軍,浩浩蕩蕩地殺過來,怎麼樣都能贏的。那個時候,是如何地意氣風發!
可是,如今再看眼前,奧斯曼帝國軍隊那邊,絕對是凶多吉少了。而波斯軍隊這邊,卻只剩下了不到兩萬人。而且一個個都是疲憊不堪,人馬皆是瘦得只剩下骨頭了。
想著這些,他們一個個都垂頭喪氣的,士氣顯得非常低落。
看到這個情況,阿巴斯二世忽然哈哈大笑起來,不是苦笑的那種,是得意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