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9 整體局勢(第1/2頁)
章節報錯
遠在京師的崇禎皇帝,透過竊聽系統瞭解到了洪承疇那邊的情況,心中很是欣慰,大讚他幹得不錯!
洪承疇的能力果然是不錯的,就不用崇禎皇帝再御駕親征跑去救場。明軍佔據了明威堡,算是穩住了。至於放回去的沙俄軍隊會怎麼樣,崇禎皇帝也是不介意的。
如果沙俄最終被波蘭和瑞典瓜分,對於明軍來說,不用自己動手就滅了沙俄,那當然是好的。
如果沙俄最終扛住了波蘭和瑞典的進攻,對於明軍來說,那也消耗了西方三國的兵力,有助於大明在明威堡這裡繼續擴大影響。就算他日想要打這三國,那也會輕鬆一些。
總之,不管他們誰勝誰負,明軍這邊都不會介意!
冬天已經到了,洪承疇那邊,也該是貓腰過冬了。不過等到來年,應該在伏爾加河下游也去逛逛,威懾那邊的幾個汗國,以保證伏爾加河流域的安寧。如此一來,開荒種田之下,就能極大地減少國內這邊往明威堡那邊的後勤壓力。
要實現這個戰略目的,哥薩克和土爾扈特部還是籠絡的。因此,崇禎皇帝不介意給拉辛和朋楚克一個較高的爵位。另外,也下旨給他們兩人,讓他們的兒子來京師進修,一如當年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一般。順帶著,讓他們長長見識,對大明更有歸屬感。
另外,在原本的莫臥兒帝國領土那邊,吳三桂所部已經把整個拉合爾西邊,包括克什米爾地區都打下來了。大明的領土,已經和波斯帝國以及布拉哈汗國交界。
不管是波斯帝國,還是布拉哈汗國,面對明軍的咄咄逼人,都是很緊張。
其中,波斯帝國這邊,因為阿巴斯二世之前損失慘重,並沒有餘力做出對應的兵力部署,有放棄一部分邊界的打算。
而布拉哈汗國雖然沒有損失兵力,可其汗王的壓力,比阿巴斯二世還要大。因為在布拉哈汗國的背面,出現了洪承疇所領的明軍,還打敗了沙俄軍隊的反撲;如今南邊又是消滅了莫臥兒帝國的明軍,如果南北夾攻的話,那絕對是生死存亡之戰了。
另外,在孟買這邊的李定國所部,整編了一部分當地人為明軍之後,就已經開始沿著海岸西進,也差不多到達波斯帝國的邊界。可以說,阿巴斯二世也是睡不著覺了。
對於這些情況,崇禎皇帝都是比較滿意的。不過,從李定國和吳三桂那邊收到的訊息,綜合起來看,阿巴斯二世似乎有打算採取堅壁清野之策。一旦明軍攻進波斯帝國,就會明顯受制於後勤補給。
這一招對吳三桂那邊特別有效,因為吳三桂那邊的內陸,連番戰事之下,並沒有那個能力提供大軍後勤。如果強行徵收的話,恐怕會讓唐國等藩國造成動亂的。
基於這樣的事實,都不需要吳三桂和李定國把訊息一步步地匯總稟告過來,崇禎皇帝便派了人去傳旨。
吳三桂那邊,要和洪承疇一起壓迫布哈拉汗國臣服,為大明之爪牙。要不然,就索性聯合起來滅掉布哈拉汗國,打通唐國這邊和明威堡的通路。
對於波斯帝國,大明的重心要轉移到海邊,從海路進攻,直取波斯帝國的富裕之地,中心開化,隨後再掃蕩其他貧瘠之地。
當然,計劃是這麼計劃的,到底形勢會不會就按照這樣變化,還有待時間的驗證。
崇禎皇帝自己估計,大明從南到北如此推進,必然會對歐洲的局勢產生深刻的影響。搞不好,歷史會大大地改變,來一場大明一挑多的戰事,都是有可能的。
這個,且再看吧!
崇禎皇帝想到這裡,便不再關注西邊的局勢,轉而開始思考南洋這邊。
南洋打下來已經好幾年了,相對莫臥兒那邊來說,大明的影響更大,且移民過去的更是不少。
不過相對於以前來說,如今大明本土過去的人,大都成了當地的農場主,僱傭原本的土著開設莊園,特別是糧食產量,更是源源不斷地產出。
大明本土這邊,減少了人禍的產生,雖然天災還是有,但是日子卻並不難過,糧食產量也提了上來。比如河套平原,遼東等地,大規模地開荒種田之後,更是極大地補充了糧食消耗。
其中北方那邊,糧食收穫中貢獻最大的,要屬於土豆。而在南方,則是番薯比例更多。這兩種農作物的大力推廣和種植,使得南洋的糧食,已經開始沿著馬六甲海峽,往西邊輸送了。
大明這個時候,已經不缺糧,缺得是被大明文化薰陶後的大明人!